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3年02月13日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 推动湘西高质量发展

田小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湘西自治州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要抓住科技创新中的新型举国体制机遇,切实推动科技创新领域真抓实干、积极作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推进全州经济创新提质、后发赶超、高质量发展。

一、科技创新在我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状和作用

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科技创新与经济的互动、融合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近年,我州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的实施意见》《培育壮大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湘西自治州加快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2022-2024)》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推进产学研合作,狠抓高新区和科技园区载体建设,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牛鼻子”和实现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抓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呈现出“量质齐升”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我州通过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及积极培育新型中小型科技型企业,促使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速度与效益均得到持续提升,对全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同时,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通过国际合作、校企合作和专家智库等方式开展产学研合作,在院士工作站实现“零”突破的基础上,持续吸引全国4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100多家企业及300多名专家开展合作,建立建设省级以上各项创新平台37家。助力企业和行业不断推出新工艺、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提升了企业竞争力,支撑和引领全州产业转型升级。

在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上,我州科技专家服务团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与州内400多个示范企业、1000余家专业合作社、1376个行政村建立技术合作与服务联系机制,建立专家服务团产业示范基地182个。围绕茶叶、猕猴桃、中药材等优势特色深入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参与实施科技项目55个,推广新技术品种500多个,有效推动了全州“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同时通过搭建专家平台、创新培训模式、整合项目资源等途径,结合科技活动周、科技三下乡、乡村振兴竞赛等活动,开展各类技术培训、实地技术指导及科普宣传200多场次,受训人员在100万人次以上。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在产业调结构促转型上以10条产业链建设为抓手,积极发展铝基复合材料、电子信息、装配式建筑、生物医药等新产业新产品,培育更多稳定经济增长的支撑点。在特色农业产业提质升级上加大茶叶、油茶、柑橘、猕猴桃、中药材、白酒等传统优势产业的科技含量,在稳增长中提供基础性支撑。形成一批具有湘西特色的独特技术。成功引进官春云院士工作站落户我州,实现院士专家在我州“零”的突破。构建了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创意文旅等领域优势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品牌影响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明显提升,提高了我州建链补链强链延链水平。

二、现阶段我州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我州产业多为资源型、初级加工型的“贸工技”产业,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高科技、创新型、引领型技术和产品少,规模工业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出仅比张家界高0.6个百分点,与怀化相差10倍,产业发展水平低。缺乏“四梁八柱”型大产业,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少。全州高新技术企业143家,其中规模工业企业仅96家,仅占我州规模工业企业数的28.5%,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11063家的1.29%,规模工业中的非高企有70%左右缺乏有效知识产权和有效研发活动,缺乏风险经营理念和自主创新意识,对建立研发中心、加强研发投入不积极,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导致产业发展支撑不力。

我州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大多数沿用传统家族化管理模式,没有较为健全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和现代财务制度。小微企业数量占到全部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94%,技术发展主要依靠以引进为主。创新无法在短时间内使企业看到回报,同时州内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仅0.86%,低于全国2.44%、全省2.23%的平均水平;我州每年州本级中直接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财政科技经费资金不多。金融机构针对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应对乏力,创新能力受到制约。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切实增强以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发展的紧迫感、危机感,切实把科技创新当成一号工程、提到核心位置,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带动自上而下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参与科技创新热潮,牢牢夯实转型跨越的思想根基。

加快各县市和园区科技创新要素的集聚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力争科技园区建设县市全覆盖。以科技园区为依托,打造科技创新样板和模式,推进创新型县市建设,发挥好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集中力量打造湘西国家高新区这一科技创新主阵地,力争建成国家协同创新基地,发挥核心载体作用,当好全州创新驱动发展的领头羊。采取“企业+高校+研发机构+资助政策”的政产学研模式,推动企业、高校联合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博士后专家工作站、众创空间等区域性创新平台,集中扶持我州优势行业、重点企业、高校建设一批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逐步实现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育技能型人才,高质量引进科技创新人才。

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全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切实推动创新政策措施落地落实。把培育发展科技企业、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摆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完善创新奖补、高企培育、平台载体建设、创新创业、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对企业的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着力打造“全方位、多维度、一站式”专业科技服务体系。切实为企业解决在提升创新能力上存在的研发队伍、知识产权、研发投入、科技项目等方面欠规范等问题,持续落实加大助企纾困系列政策,紧盯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做好各项科技服务工作,加强政策落实服务的精准性,有效促进产业发展回升,提升服务效能提升企业效益。

结合我州实际,积极参与各类实验室对接,为我州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智能制造、矿产品加工、特色民族医药、特色康养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对外交流合作。重点与长沙、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研究院、科技示范园区对接合作,通过技术需求发布、成果转化推广等形成项目产业的合作,引进新项目新投资入驻。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育技能型人才,高质量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加大柔性引进和自主育才力度,靶向引进两院院士、“高精尖缺”科技人才;实施国际化人才汇智工程,引进外国高端科技人才、外国专家;创建一批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发展壮大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湖湘青年英才、“三尖”人才、创新创业团队等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

科技事业贯穿全社会事业发展。狠抓科技改善生态环境。围绕开展矿产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高水平保护、生态环境精准修复、污染科学防治等领域,征集筛选先进适用技术,出台先进技术指导目录,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培育创建一批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企业,打造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发展壮大环保产业,打造“全国绿色低碳发展样板区”,助推湘西州生态文明建设。狠抓科技保障公共安全。统筹开展疫情防控、安全生产、生态环保、自然灾害、信访维稳、突发事件、政府债务、网络舆情、州域社会治理等各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健全完善安全科技支撑,加快信息技术与安全生产的深度融合,推进物联网、移动互联网、5G、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各行业的创新应用,提升安全管控能力、事故预警能力和风险感知能力,确保产业、科技、信息、生态、资源等领域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湘西。狠抓科普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围绕人口健康、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公共安全等民生领域,加强科学普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开展州科技馆建设,科普基地建设,组织开展科技周活动、科普进校园、科普下乡、科技工作者日等系列专题科普行动和群众性互动科普活动,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 2023-02-13 1 1 团结报 content_104784.html 1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 推动湘西高质量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