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3年02月16日

擂草坡寻史(下)

官 亭。

靖边关古建筑。

文/图 杨树人

(二)

从辛亥革命烈士墓左侧步行200米左右,在一片菜园地里,可以看到一柱青石方尖碑。方尖碑高约5米,设计精巧,呈刀刺形状,由两层基座和碑身组成,第二层基座和中部碑身的四面刻有文字,由当时的凤凰县政府主要官员和名人用隶书和楷书题写。碑的正面刻有一行隶书大字:“陆军中将戴公斗垣之石表”。

好奇心驱使我认真地打量这块方尖碑,其碑上记载的文字令我震撼。

湘赣边界是工农红军的诞生地,而凤凰与这片热土相隔遥远。想不到,擂草坡却与毛泽东同志领导的工农红军有着历史的牵连。

方尖碑其余几面刻有主人公的生平,以及与红军在浏阳文家市战败的文字。

戴斗垣,字金门,1890年出生于湘西凤凰城。先后毕业于湖南陆军小学、湖北陆军中学和保定军官学校,历任少校参谋、统带、旅长、师长等职务。戴斗垣早期也是一名思想进步的青年,很早就加入了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和护国护法战争等。因受反共军阀何键的收买,遂脱离“湘西王”陈渠珍,于1929 年出任湖南警备司令兼十六师四十七旅旅长。

1930年8月中旬,戴斗垣以何键部右路第3纵队司令的身份,率4个团从浏阳文家市跟踪追击由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一军团。为了反击国民党军的追击,红一军团乘戴部立足未稳之际,集中兵力,采取奔袭战术,于20日拂晓,将戴斗垣一个旅歼灭,缴获长短枪1500余支、机枪37挺,取得红一军团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戴斗垣眼看兵败如山倒,无奈之下举枪自尽,成为国民党反动派的牺牲品。与他同时战败身亡的还有团长田应棠等几个凤凰籍军官。事后,国民党将戴斗垣葬于长沙岳麓山,并追赠陆军中将。

面对方尖碑,让人感叹:虽然方尖碑是为戴斗垣树碑立传,但从侧面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文家市之战的胜利,为红军的壮大立下了不朽的丰碑,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耀眼的一笔,使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了胜利。

(三)

回到“复汉流血义士墓”,沿着一小段因修建磁浮快线铺成的水泥路往上走,一条清晰的古官道呈现在眼前。虽经无数个世纪的风雨沧桑,古官道仍保存完好。

古官道是用红石板铺设而成,隐约可见行人和骡马踩踏的痕迹,可以印证昔日人来人往繁忙的景象。古道一直向上延伸,并翻山越岭,使得当时偏远的凤凰城,串起了与吉首、沅陵、常德、长沙等地的联系。

道路两边,丛林密布,杂草深深,不知名的小鸟偶尔在山林间和草丛里飞来飞去,发出叽叽喳喳天籁般的声音,给静静的山间增添了一丝生气。

行走其间,仿佛打开了历史记忆的闸门,去聆听一段段镇竿儿女演绎的精彩故事。

古官道见证了郑国鸿远赴浙江舟山任职处州镇总兵,守卫海疆,抗击英军壮烈殉国。见证了沈从文走出湘西大山,去翻阅另一本大书,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著名作家。见证了黄永玉小小年纪,离开凤凰城外出谋生,通过努力,成为“鬼才”画家,妙手丹青,画不尽人间乡情。见证了当年五竿男儿走出小小山城,奔赴浙江嘉善、江西九江和武汉、长沙、常德等地,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在中国近代史的舞台上,写就了一幅幅霞蔚绚烂的书卷。更是见证了朱早观、陈运彬、刘祖春、李振军、肖纪美、易扬、唐知白、戴钟萍等一大批青年才俊,离开凤凰寻求救国救民真理。他们当中,有的走上革命道路,为共产主义信仰奋斗不息,甚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有的怀揣科学梦想出国留学,学成归国后,为建设新中国献出了毕生精力。

悠闲慢步古道,寻找岁月的踪迹,感知历史的余温是值得的。

(四)

沿着寂静的古道继续踽踽独行,正深深地沉醉在遥远的记忆中时,便来到了一个叫“靖边关”的古建筑面前。

靖边关是擂草坡上的古代军事防御建筑,也是以前进出凤凰城的一道雄关。取名“靖边关”,是有保靖安民之意,其实,主要是满清王朝用来压制苗族人民的工具。

从靖边关的碑文介绍上得知,靖边关又名擂草关,始建于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由凤凰厅同知傅鼐主持修建。整个建筑面积占地90平方米,坐南朝北,由关厢、关门、谯楼、关墙组成。整个门楼高6.55米,宽10.6米,分上下两个部分,下部为一方形石门,石门上方题刻“靖边关”三字,有门可以开合。上部是青砖砌成的厢房,设有3个枪眼,顶端盖有灰瓦,结实牢固,雄伟壮观。门楼两边建有高5米、长18米的关墙。门楼、关墙均用红砂岩石修砌。由于年代久远,关墙已被损毁。

为了方便迎送朝廷官员来凤凰巡察时途中休息,到了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又在进门楼处增修官亭一座,由贵东道吴自发捐修。官亭为一座长方形抬梁式木架构建筑,宽4.4米,深11.6米,为两面坡屋顶,上盖小青瓦,亭内两侧设有长条凳供人们休息。官亭顶上的中梁柱上写有“钦加布政史司衔前贵东道勖勇巴图鲁,钦加总镇衔留南镇协都督府镇竿镇标,大清光绪六年岁次庚辰二月”等字样。

当时,清朝政府在靖边关戍守10名左右官兵,在附近的擂草坡汛驻有30名官兵,两地遥相呼应,遇有紧急情况,可以迅速互相增援,进行严密防守。

2007年,靖边关被确立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随着吉凤、凤铜等公路的先后修建,以及近年来绕城公路的建成,擂草坡彻底失去了作为交通要道的作用,进而逐渐被人遗忘,但作为研究湘西历史文化的载体,它具有不同凡响的意义。

因此,有时间的话,一定要来擂草坡走一走,感受不一样的文化底蕴。

(全文完)

--> 2023-02-16 1 1 团结报 content_104940.html 1 擂草坡寻史(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