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周名猛 本报特约全媒体记者 胡 域 通讯员 李成业 向 彪
人勤春来早。当前,正值春耕生产关键时期,省州县三级派出的科技特派员活跃在龙山县各地的田间地头、生产厂区、实验基地。科技专家们在生产一线,或问需于农、或答疑解惑、或现场示范,给农民群众、农业企业、基层农技人员带来了春耕备耕技术上的“及时雨”,为推进龙山县乡村振兴播下“春的希望”。
“我们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以提升龙山百合、中药材等支柱产业整体质效为内容,以产业技术服务基地为载体,促进科技人才与支柱产业发展、科技项目实施有机结合,切实搞好科技服务,技术推广和科技培训,抓好抓实科技人才工作,让科技人才在龙山这片热土上发挥专长、转化成果、实现抱负,服务乡村振兴。”龙山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樊未介绍说。近年来,龙山县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工作,着力创优科技智库,积极引导人才下移、科技下乡、服务下沉。2022年8月,龙山县科技专家服务团被省科技厅评为“2021年度优秀科技专家服务团”。
精心筑巢 才至如归
2月8日中午时分,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省派科技特派员谭君下了火车后,直奔位于龙山县工业园的湖南双沐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加工车间。在得知企业自建有检验检测实验室,但又缺乏科研人才的实际情况后,当着龙山县委组织部、县科工信局相关领导的面,风趣地说:“组织把我派到了龙山来搞科技服务,那我就是龙山人了,这里就是我和我学生们的实验室了。”
龙山县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工作,将科技人才视作解决“三农”实际难题、发展壮大特色农业产业的中坚力量,对科技人才工作全方位予以保障。“科技人才在龙山绝对是‘香饽饽’。”龙山县科技副县长、县科技专家服务团团长赵帅军说,“县委、县政府加强了组织领导,完善了工作推进机制,落实了组织保障,加强了科技专家工作站的日常运转,落实了工作经费。”
为做好科技人才相关服务工作,龙山县建立了科技专家人才信息库,对照工作内容和任务目标,组织有关人员深入科技专家驻点单位,了解任务的进展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确保科技人才工作规范有序、扎实推进。
龙山县委组织部人才办主任向勇也告诉记者,为落实好科技人才工作,壮大基层科技工作队伍,增加基层科技工作力量,引导科技人才聚集基层,龙山县在全县21个乡镇(街道)配备了科技副职。科技副职挂任乡镇(街道)班子成员,主抓基层科技人才工作,县里出台《乡镇(街道)科技副职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切实将“乡村产业——科技副职——科技专家”三者融为一体。此外,龙山县还组建了县科技专家服务团,各个乡镇(街道)成立了科技服务队,每个服务队明确了队长、首席专家和联络员。
龙山县科技专家服务团围绕县域经济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服务体系,实现了科技服务全覆盖:乡镇及行政村科技服务全覆盖、企业科技服务全覆盖、重点产业领域全覆盖。科技专家服务团在深入基层服务实践中,针对派驻地农村产业发展特色和农民的实际需求,不断探索科技服务模式,形成了“科技专家团队+企业+农户”“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农户”等多种服务模式,有效解决了基层的技术需求难题,为百合、茶叶、油茶、中药材、烟叶、柑橘和果蔬、特色养殖七大农业特色产业和新型工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龙山,天宽地广,是科技人才发挥作用、大有作为的沃土。在龙山,每一名科技人才都有属于自己的“主场”。
立足需求 选优引强
2月8日,一大早,湖南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的尚雪波副研究员、李志坚副研究员、谢秋涛博士三人驱车来到位于龙山县洗洛镇的绿俏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对企业在百合种植、保鲜、产品研发等方面遇到的不少新问题进行技术指导。听完专家的建议后,企业负责人宋志国茅塞顿开,他开心地说:“有这么优秀的科技团队帮助指导,我们发展百合产业的信心就更足了。”
百合是龙山县七大特色农业产业之一。当前,龙山百合产业发展进入了瓶颈,种植土壤的改良、产品多样化开发、运输途中如何防损保鲜等问题一直困扰产业从业者。龙山县选引科技专家时,立足县内七大农业特色产业和新型工业发展需求,积极对接省州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着力选优引强科技骨干。目前,龙山县引进了15名省派科技特派员、22名州派科技特派员、85名县科技特派员以及19名“三区”人才。这些科技人才对接服务全县的农业企业、合作社、协会等机构百余家,涉及百合种植、中药材种植、农特产品深加工、农业机械、乡村文旅等领域。
同时,龙山县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观点,加强了柔性引进科技专家团队的工作,着力推行“3+2”工作机制(县委人才办、行业部门、专家工作站三层服务网络,专家人才定期来县、有需到县两种服务方式),对接百合、柑橘、中药材、油茶、茶叶等产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科技智库结构。为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龙山县创建了“朱校奇工作站”“武陵山中药材柔性专家工作站”“印家界生态农业专家工作站”,先后引进省农科院朱校奇研究员、龙世平副研究员,湖南中医药大学李顺祥教授、周日宝教授,湖南省林科院王晓明研究员,湖南农业大学刘德明教授等中药材领域专家教授。对接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之需,龙山县先后在石羔街道创办了“三一工程示范基地”,在水田坝镇创建了“油茶种植基地”,在靛房创建了“白茶高产示范基地”等科技示范基地,引进了湖南省杂交水稻中心教授张其茂等专家人才。
用好用活 发挥作用
位于全国“一村一品”百合之乡石牌镇上母村的果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龙山县农业科技类企业中唯一一家农业科技类企业,2022年被省工信厅评定为新培育的湖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企业负责人张光召告诉记者:“我们之所以成为‘小巨人’企业,最主要的原因是有科技特派员、科技专家团队科研成果的支撑。”
在推进科技人才工作中,龙山县着力在用好用活科技特派员制度、发挥科技专家作用上下工夫,让科技特派员、专家不仅能将论文写在龙山大地,还让他们的科研项目在龙山大地开花结果。
龙山县根据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采取联合攻关、委托开发等多种方式服务于重点产业发展,先后实施了“龙山百合标准化栽培及质量管理技术示范”“湘西绿茶有机栽培与茶旅融合示范”等科技攻关项目20余个。茨岩塘镇、召市镇科技服务队开展了“马铃薯高产种植”攻关,该项目引进的“兴佳二号”良种,2022年实现亩产5416.2斤,最大单个产量达到754.3克。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黄凤球所长带领博士团队在石牌镇实施了“百合土壤改良、科学施肥”攻关,不仅降低了农民肥料使用成本,而且大大提升了百合种植产量和成活率。
在科技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龙山县新建产业示范基地51个,培育年存栏万头以上规模养殖场5家,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81家。创建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省级示范园1个,培育州级以上龙头企业28家,创建州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6家、示范家庭农场7家,规范提升合作社1613家,完成绿色食品新申请认证3个。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家,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家,高新技术产值突破22.45亿元。建成中药材检测中心1个,州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农业星创天地2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石牌镇桃兴村引进湖北省1名高级食用菌农技师,以技术入股为主创办了“四友”香菇菌业公司,建成高标准大棚80多个,产品远销重庆、武汉、杭州等地,年产量可达40万公斤,产值可达350万元,村集体收益可达10万元以上。
在科技人才的引领下,龙山县科技人才持续增多,全县科技人才总量达4500余人,其中签约引进“高、精、尖”博士131名、硕士158名,专家人才前来龙山蹲点服务,在战略咨询、科技创新、项目合作、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强合作。通过举办湖南省“三区”科技人才(龙山专场)培训班、农业部“耕耘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题培训班等,集中培训1100余人,实现了科技人才从“输血”到“造血”功能转换,培养了黄继成、罗金玲、向烁、毛辉、蔡家文等一批本土科技人才,其中黄继成取得26项农机技术类专利。
在田间播撒科技“种子”,把“论文”书写在大地上。科技人才服务“三农”、赋能乡村振兴的坚实足迹,汇成了龙山县高质量发展壮歌中的铿锵音符。科技人才工作为龙山县落实“科教强县”“人才强县”的战略目标标记了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