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3年02月18日

疫情撵我到花垣

尹振亮

去过湘西很多回,凤凰古城、芙蓉镇、红石林、南长城等地的容颜早已饱览,唯独没领略过花垣风姿。年前,从川渝巴蜀路过,本想夜宿重庆秀山,次日畅游一番土家族、苗族田畴绿野风情,无奈被新冠疫情“拦截”,被撵到了与之唇齿相依的湘西花垣县。

花垣,是块诗意沃土,十多年前,在凤凰城游览沈从文故居时,心底就涌动暗流,一定要去边城茶峒走走看看,寻找沈从文笔下的清水溪,寻找在清水溪泛舟的“翠翠”,寻找……

踏进花垣,似乎就闻到了花香,周身陶醉。住在宾馆,我静下心来搜检方志,十八洞与茶峒始终像块磁铁,紧紧地吸住我的情弦。

次日,太阳使劲驱逐冬日阴霾,给花垣大地洒下明晃晃的亮光。我们驱车前往十八洞村,陪同女同学成了导游:花垣有古苗河国家湿地公园、黄瓜寨乾嘉苗民起义旧址、小龙洞瀑布等,她如数家珍,让我对花垣山水有了更详尽的了解。车子在山涧穿梭,我的思绪也在不停地穿梭,一段铿锵的声音,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个古老的村寨。

记得电影《十八洞村》在长沙首映时,我有幸成为嘉宾,山中朴实的人文,山中特异的场景,就酷似一根根红丝线把我的情思紧紧地捆绑。

走近十八洞村,远远地望去,村寨若明若暗,倚挂在山野的吊脚楼,特别抢人眼目,楼阁一层搭着一层,修葺于山坡,飞檐翘角独具风姿,彰显古意又不失风雅。挪步寨中,青石光鲜,木楼相依,已被岁月嵌上尘埃的瓦砾如鳞,诉说着村居群山之中,昔日人迹罕至的原始故事。

走进十八洞村,我无暇去追寻它的前世今生,只想早一分钟见到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作“大姐”的阿婆石拔哑。急匆匆钻进石大姐家,只见一位围着青色头帕、穿着淡雅苗服的阿婆正满脸堆笑地与一群来访者交谈。女同学告诉我:她就是石拔哑“大姐”,十八洞村的“形象代言人”,她家是“网红”打卡地。等前一拨的游人挪脚,我立马挨近石大姐问这问那,最后还牵着大姐温暖的手照相留影。大姐很爽快,她告诉我:她今年已73岁,习近平总书记到她家时是64岁,现在生活好了,比以前白了一点、胖了一点。移步石阿婆家,最抢人目光的不是挂在屋檐和火塘上的特色风味食品,而是挂在堂屋墙壁上她与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亲切交谈时的合影。

穿行在层层叠叠的吊脚楼间,我满心都是全新的感觉,这个精准扶贫首倡之地,早已旧貌换新颜。网上银行、公交站台、民宿客栈、扶贫车间、商业街等,现代人的生活元素随处可见。

离开十八洞村,我想起一副曾经贴在石拔哑大姐家门框上的对联:称姐道弟领袖亲民千秋颂,披肝沥胆公仆赤心万载弘。

到了花垣,不去茶峒实乃遗憾。迎着冬日几分寒意,我们惬意地来到了魂兮梦兮的边城——茶峒。或许是新冠疫情的原因,这个一脚踏三省的边陲小镇,让人感觉有点冷清。但在跨入边城牌楼的瞬间,我禁不住停下车子,好想体悟留存在这一块块石板路上的余韵,寻觅藏匿在一栋栋古色古香木楼里的传奇故事。

倚靠在清水河畔的吊脚楼阳台,悠静的河水宛如镜子,把对岸凹凸奇异的山水倒影其中。吊脚楼下的沿河码头上,几位正在清洗衣物的村妇,抡起木槌在空中画出一道道弧线,发出一声声有节奏的捶打声……我静静地伫立着,思绪却潜入到沈老笔下的场景中。一根烟的时间过去,渔人的小舟似电影中演戏一般,缓缓地从上游划过来,搅碎了一江的风景,搅碎了我满腔的思绪。

友人告诉我,吊脚楼前的河流叫清水河,系酉水河的一段,从重庆酉阳县一山洞发源,在山谷间一路向东南奔泻,最终汇入沅水,汇入八百里洞庭。

沿着清水河穿行,我无心考究眼前蒙上岁月尘埃的亭楼阁巷,一路上念想着《边城》里的“翠翠”,和姥爷住在山边白塔下溪头的拉拉渡上。因为妈妈和屯兵的军爷交好,不能成亲又不愿私奔,生下翠翠后喝下凉溪水病亡。翠翠长大后,豆蔻年华,喜欢屯军没落军官船总顺顺家的小儿子傩送。船总的大儿子天保也爱上她。过去好多年,两兄弟大的遭遇不测,小的外出闯荡未归。姥爷故去后,翠翠毅然决定留下来,守住拉拉渡,守住旷世爱情!

踏着一条曲曲弯弯的鹅卵石羊肠小道攀爬,我们立在了河岸半山腰一间木质结构的小瓦房前,已被岁月侵蚀斑驳的木门木墙上,泛黄的蓑衣、斗笠似乎还在述说着“翠翠”的家世和人世间的冷暖。大门右前方的山坡上耸立一白塔,傲立风中,紧盯着清水河上的一景一物,护佑着茶峒人家的富祉。

走下白塔,心底释然。冬日的暖阳穿透灰色云层,把米白色的光芒铺盖在边城——茶峒之上,让沈从文先生的文字又在我们的脑壳里鲜活跳跃起来。

--> 2023-02-18 1 1 团结报 content_105025.html 1 疫情撵我到花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