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甘 露)为强化公共资源交易规范管理和服务质量提升,近年来,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主动作为,以打造阳光平台、一流中心为目标,牢把三个“关口”,从严从细交易现场管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我州公共资源“阳光、高效”交易。
“明”身份,把好项目“进场关”,交易行为规范有序。中心督促各交易参与方“实名化”进场,在评标区、监控区等通道设置9处电子门禁,代理机构需开标前录入招标人、监管人员、代理人员等身份信息,数据自动推送至门禁系统,刷脸身份认证才能进入,实现关键区域人员进出智能管理和线上“留痕”;进场统一“挂牌”“穿马甲”,入场的评标(审)专家、业主代表、行政监督佩戴不同颜色工作牌,中介代理机构穿红马甲,督促交易参与方进场主动亮明身份,自觉规范开展工作、接受社会监督,进一步规范开评标现场秩序。
“减”接触,把好场地“管理关”,交易环节公平高效。专家和其他人员“减”接触,完善评标(审)专家专用通道提示标语、监控设施,引导评审专家和其他交易参与方从不同通道进入交易中心,将评标区和其他区域物理隔离,专家通过通讯检测门和门禁系统识别进入,开展评标现场清肃行动,评标期间实行见证员、代理人员、监督人员“三员”零进入,保证专家独立评标评审;专家名单“减”接触,除了实现专家解密名单直接推送门禁系统外,在省内率先推进专家抽取封闭式管理,在专家抽取开始(省综合评标专家库)至专家到达评标室期间,统一保管参与抽取人员的通信工具,参与人员不得离开抽取室,减少外部因素干扰招标投标。
“贴”民心,把好平台“服务关”,交易环境优中求进。主动靠前服务,紧盯项目需求,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为交易参与方提供咨询、协调、代办等全天候服务,一次性告知项目进场清单及注意事项;精细现场服务,交易环节、时限和进场资料应减尽减,进场交易服务实现“一网通办”“即来即办”,交易流程指南线上线下随时查阅,为交易参与方提供便利;广纳投诉建议,开展社会开放日活动,创新交易服务满意度扫码评价,精准化解群众问题难点;提供延时服务,修订项目交易延时值班制度,开展项目隔夜评标、加班开评标服务,保障项目顺利实施,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环境持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