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3年02月20日

母亲的“味道”

张永斌

母亲虽然个子矮小,无法干重体力活,但她心灵手巧、精明能干。各种细活、手工活、技巧技术活,传承中有创新、创新中有发展,往往让人刮目相看、啧啧称赞。

缝做的布鞋、鞋垫、小孩衣帽、肚兜等针线活针脚细密,既精巧好看又舒适耐穿;腌晒的各种酸菜干菜应有尽有、风味独特,足够让我们几姊妹带学校吃的;制作的麦子酱、甜酒、霉豆腐、米豆腐、魔芋豆腐等色香味俱全,既鲜嫩爽滑又清甜香辣可口;打做的糍粑、油粑粑(灯盏窝)、粽子粑、苞谷粑、蒿子粑、南瓜粑等,逢年过节变着花样、轮换着吃。再穷吃的方面不能亏待孩子,再穷不能让孩子羡慕人家的。这是母亲的汗水与心血,用心与希望。小时候,不知事的我们,以为只是寻常不过的家常便饭,长大了懂得了这是母亲的一份浓浓爱心,如今让我常常思念。

多少个夜晚,母亲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拆洗烂旧衣裤,清理棕片,用米汤水做浆糊粘成布壳棕壳,阴干后裁剪成鞋底,然后将若干层布壳棕壳粘贴在一起,穿针引线一针一线细细密密缝制起来(纳鞋底)。纳一双鞋底要打几个夜工,从未听母亲叫苦喊累过。鞋底纳成后,抽空到裁缝铺买来便宜的边角废料裁剪成鞋面,再把几层鞋面粘贴在一起,阴干后就可以把鞋面一针一线缝制到鞋底上去(上鞋底),给妹妹们做的还要绣些漂亮的花儿。这样,烂旧衣裤,裁缝铺的边角废料,经过母亲一双巧手一针一线细细密密缝制,便成了穿在我们脚上舒适漂亮的布鞋。

小时候,家里灶边、火塘屋里碗柜边一字排开,摆放着大大小小五六个酸菜坛子,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酸味,家中一年四季都有酸菜吃。印象最深的要算苞谷粉辣子和水酸菜了。苞谷粉辣子是用石磨把苞谷磨成粉,和剁碎的红辣椒拌匀,舂成坨块后放到坛子里扎紧压实,再用苞谷叶棕树叶塞满坛口,然后倒扣在一个装有凉白开水的碗碟中,待水快干时要随时添加,以防止空气进入。十来天就可腌制发酵好。用家乡的菜油或茶油炒熟后,玲珑透亮、红红火火,吃起来酸辣爽口、香味扑鼻。秋冬时节,火炕边则放着一个翻水坛子,将洗干净的青菜或萝卜叶放到坛子里,煮饭时把米汤水倒入坛中,淹没青菜或萝卜叶,再用一个碗罩住坛口,然后在坛沿口倒入凉白开水两天即成。吃的时候,扭(拧)干酸水切碎捞好,酸爽细腻、开胃下饭。

有一年夏天,母亲把小麦煮熟,装在细筛里放进房里的木柜中,待发酵长出绿霉或黄霉后,再拿出来晒干磨成粉,又在粉里加适量水,放点花椒、八角、茴香等料粉调成糊状,然后装入盆中用纱布盖严,放在屋瓦皮上连续晒三四天,再拌入剁碎的红辣椒继续晒一个星期左右,一盆香甜可口、回味悠长的麦子酱就做成了。甜酒和霉豆腐都是每年春节时才做,母亲告诉我,做甜酒时,要把米饭煮硬些、一粒一粒的,再就是放酒曲时要适量,少了做不出甜酒,多了甜酒会有酸味苦味;霉豆腐发酵时,长出了黑霉就没有做成功,是不能吃的。母亲每次制作米豆腐和魔芋豆腐时,没有用食用碱或苏打水,而是现烧稻草灰替代,自然有机、别有风味。

曾记得,乡里家家户户,每年春节都要打糍粑,清明节都要做蒿子粑,端午节都要包粽子粑,各种杂粮粑则根据各家喜好和生活所需而做。我则最喜欢吃母亲做的粉粑粑了。每年秋收过后,分得新鲜糯谷,我有时帮母亲舂臼做粉粑粑。先舂糯谷去壳,再将糯米与粘米按一定比例混合舂成米粉,然后用凉白开水把米粉调成糊状揉成团子,并将事先准备好的馅子包入团子中用芭蕉叶或桐叶包好,最后用灶锅隔水蒸熟即成。去壳、舂粉、调糊、揉团子、做馅子、包馅子、包叶子、上锅蒸等多个环节,环环相扣,不可小视每一步。任何一个环节稍有不慎都将导致制作失败。有时做粉粑粑可热闹了,部分人家没有臼,就轮流来我家舂粑粑粉。这时,母亲会陪客人拉拉家常,相互间交流些做粑粑的心得体会,别人忙不赢也会帮衬一把,或叫我们去帮忙。

母亲每次制作吃的东西,都要自己或叫我们分送点给亲戚和邻居,让大家品尝,以感谢他们对我们家的关心和照顾。同样的,亲戚和邻居家做了什么好吃的东西,也时常送给我们吃。

在实行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后,特别是我们几姊妹长大后,家里也与其他乡亲一样,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原来用以充饥下饭的粑粑、酸菜、小吃,现在成为一道道传统风味佳肴;原来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的东西,现在只要想吃随时可以做起吃;原来五黄六月“莫奈何”填肚子的五谷杂粮和野菜野果,如今成为城里人餐桌上难得的山珍野味。

我们几姊妹对家乡的“味道”、母亲的“味道”记忆没有因长大而淡忘。“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自从离开家乡,对故乡的记忆反而变得越发深刻了。由于我们爱吃母亲做的东西,每次回家母亲都会特地做给我们吃,或带来给我们。虽然不想因为自己想吃爱吃而让母亲受累,嘴上说:“有就吃,没有就算了,在吉首也买得到。”但母亲还是了解我们的,经常都要做些给我们解馋,无形中绵延了这融入生命的对故乡的记忆。

如今,母亲年事已高,虽不能再自己动手制作了,但她指导玉霞妹传承了她的技艺,时常做些分送我们品尝。

家乡的美食美味,更是根植于心中的美妙乡愁与记忆。母亲做的各种传统美食美味,伴我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的美好时光。我爱吃家乡的美食美味,就如同爱家乡、爱母亲一般,深切而又真诚。

--> 2023-02-20 1 1 团结报 content_105141.html 1 母亲的“味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