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域 贵韶华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走进茨岩塘镇,绿树掩映,村路整洁,空气清新。一条条乡村水泥路蜿蜒盘绕,一盏盏特色路灯默默守望,一棵棵行道树郁郁葱葱,一排排新式村居错落有致,美丽农家与远山青黛相映成辉,文化气息浓,村庄环境美……
茨岩塘镇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省委、省革委会、省军区机关所在地。徜徉在红土地上,一幅幅自然和谐、载满乡愁记忆的田园山水画正和着“乡村振兴”的号角声,在这片沃土上铺展开来。红色茨岩,秀美如斯!
2022年,茨岩塘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摆在首要位置,以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为抓手,全面推动乡村振兴落地生根,绘就了一幅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产业振兴筑牢发展基础
产业兴,百业旺。茨岩塘镇把产业培育作为头等大事,立足现有基础,挖掘资源禀赋,推动产业建设,筑牢乡村振兴的硬支撑。
推进优势产业。立足镇村实情,形成以烟叶、油茶、蔬菜产业为主的三大特色产业。2022年,全镇村集体经济创收500万元以上,18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6个村(社区)达到了20万元,2个村(社区)突破了50万元,其中甘露村集体经济创收160余万元。坚持烤烟龙头产业地位不动摇,2022年,全镇烤烟种植面积4800亩,涉及18个村(社区),126户烟农,全年烤烟产量1.14万担,总收购金额达到1787万元。茨岩塘高山蔬菜,已被纳入湖南省团餐协会集采平台,并与长沙市大河西农产品交易市场形成购销合作,5年内实行免费提供档口销售。
壮大文旅产业。坚持红色文旅小镇特色,以红色文化为根、以自然山水为载体,不断深化“红色茨岩”品牌建设,让生态农业、民族风情、红色体验、自然风光有机融合,交相辉映。已完成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会、省军区旧址,红二、六军团兵工厂,红二、六军团医院等旧址本体修缮保护及展示利用,已建成1个国家级烈士陵园,新建了红色文化广场和主题雕像、红色剧场、无名烈士陵园,提质改造方汉英烈士陵园,建设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陈列馆项目,启动了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工作。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先后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目前旅游综合接待能力显著提升,年接待游客达50万人次。
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打造贝贝南瓜、良种百合、高山土豆种植基地,为树溪村集体年增收5万元。注册“龙山树溪”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作为特色产品推广品牌,并前往长沙参加消费帮扶年货节,销售总额达20万元。由电商公司牵头同龙山县皇仓中学签订面条销售合同,年销售额达70万元。湖南归田园农业公司在茨岩塘成立龙山养殖基地总部,在甘露村养蜂800多箱,养殖肉鸡2000只,全部由公司负责购销。在比溪村流转土地30亩建设蔬菜基地,为村集体增加收入5万元。邀请县油茶办专家为比溪村民进行种植技术培训,全村150亩油茶获得丰收。开设红色文化研学班,以长沙、益阳、湘西等地学生为对象,组织为期3至7天的红色研学。
人才振兴启动活力引擎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茨岩塘镇积极探索人才振兴实践路径,抓牢人才主体,在引才、育才、用才方面出实招,用实干实绩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在“引”上做文章。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导向,以选优育强“领头雁”为突破口,大力选取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带头人队伍,让政治过硬、精通农业的致富能手,在外创业成功的经营型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全力推进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一肩挑”。同时,抓牢后备干部“生力军”,以“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为标准,吸纳优秀党员、农村产业致富带头人、待业大学生、退伍军人、回乡创业青年等骨干力量加入党组织。去年,5名全日制本科生进入村支“两委”队伍,共发展积极分子20名,纳新党员10名,培养后备干部67名,为乡村振兴队伍建设提供“源头活水”。
在“育”上下功夫。成立“乡村振兴讲习所”,邀请专家学者、农业技术骨干、农村致富带头人授课,在农民家门口讲好惠农政策,传好“致富经”,说好乡风模范“好故事”。发现、培养、使用农业带头人,以点带面培育高素质农民。积极开展党员冬春训、夏训,举办业务骨干培训班等,每年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村主干、致富带头人赴长沙、岳阳等地培训学习、提高本土人才的知识素养和能力。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300余人次,引进乡村能人10人返乡创业。
在“用”上见实效。建立健全适合乡村特点的人才培养、管理、激励、保障长效机制,充分调动镇村干部工作积极性。茨岩塘社区开通“红色掌柜”,承包“红军食堂”,年创收20余万元。兴场坳村创建“红色茨岩塘·精品玉针香”大米品牌,2022年售出大米4万斤。甘露村建成蜂蜜水加工厂,2022年创收15万元,同时,打响甘露大米、甘露蜜泉、甘露醇饮用水品牌。茨岩塘面条加工厂建设顺利,建成后日产面条1万斤,年产值900余万元。在兴溪村推广“兴佳2号”高山马铃薯百亩核心示范片,单个重量最大的达800克,亩产最高的达5464斤。通过能人带动,有效破解了村集体经济发展难、困难群众增收难、产业发展壮大难的“三难”问题,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劲动力。
文化振兴焕发乡村文明
红军医院、红军小道、红军学校、贺龙泉……走进茨岩塘,红色元素处处铺面。该镇把红色文化作为全镇文化最鲜明的标识和最深厚的积淀,激发群众的奋斗意识、奋斗情感和奋斗精神。
传承红色文化。打造本土红色教育实践研学线路、推出系列本土红色故事、开展红色主题活动,今年,共宣传党史和红色故事200余场,参与人数突破万人。组织编写1万册条目清晰,内容精炼,便于携带的《中国共产党党史知识汇编手册》口袋书,打造“口袋党史”。成立红色教育培训中心和乡村振兴讲习所,组建“银发先锋”“精锐青年”“红色故事会”等高质量宣讲队伍,实时开展讲习活动,让红色文化成为党员干部群众团结一心谋发展的强大纽带。
培育乡风文明。以文明实践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镇19支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120余次,参与志愿者5600余人次。进行“治厕所、治垃圾、治污水、治容貌,种菜、种花、种树,创美丽农家”等活动,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营造文明卫生、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全面发挥民间组织作用,将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整合成立村级红色治理理事会,健全治理议事制度,让身边人讲身边话,用身边话教身边人,带动广大群众自觉遵守居民公约,形成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正能量。
繁荣文艺事业。聚焦红色主题打造“唱享茨岩”山歌会、“三棒鼓”表演等文化活动。本地民间艺术团“忆红军艺术团”有成员80余人,每逢佳节在全镇开展文艺汇演,多次应邀参加上级和周边县市开展的各种文艺活动。开发《红二方面军的摇篮——红色龙山精神及其价值》等一批精品党课,编排《二十三根麻纱》等一批红色故事,创作《望乡台》《桐子树哟花儿开》等一批红色歌曲,打造了一台大型红色情景剧《红色土家·摇篮曲》,编撰《血刃》《红军战斗在龙山》等一批红色书刊。2022年3月,中华诗词学会对茨岩塘镇“中华诗词之镇”进行正式授牌。
生态振兴描绘美丽画卷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该镇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打造最美集镇。加大镇区建筑打造、公共空间改造、道路交通规划力度。新建6000平方米停车场1个,新铺设污水管网6公里,道路“白改黑”2公里,升级改造镇区老旧线路4.2公里;集中改造沿街商铺,规范店招、广告样式,打造茨岩塘红色主题风格;修整道路沿线绿植5公里,设置花坛10余处,绘制红色主题墙画30余幅,迭代垃圾桶700余个,升级茨岩塘镇logo路灯150盏。实现红色小镇风格统一,镇区业态升级转型,构建“红绿相间”“新旧共融”的生态旅游靓镇。
推动绿色发展。以美丽湘西建设工作为抓手,扎实开展镇村环境综合整治。广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做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加强镇村日常保洁和文明共建,对镇内的道路、河流、庭院等进行全面治理,拓展“两违”整治内容,整治131处、拆除违建128处,推进镇区“去蓝”行动。村组主干路通畅通达,红色广场、生态停车场方便居民生活,长龙水厂惠及全镇1万余人,镇区颜值和品质显著提升。
收获生态红利。干净整洁的生态景观游步道绵延9公里,犹如一条彩色的红漂带,轻柔地铺在乡间田野,静静地穿过美丽村庄,环绕在崇山峻岭间。游步道旁,海棠、樱花、桂花、梅花,一年四季次第盛开,赏花散步,令人赏心悦目。公路两边,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种满花草,把院子打扮得花团锦簇。屋里窗明几净,垃圾分类有模有样。村民们的欢声笑语不时在山中环绕回荡。如画之处就是家。在“全国文明村镇”“中华诗词之镇”“全省美丽乡村示范创建镇”“省级乡村治理示范乡镇”“湖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示范点”等10多项省级以上的荣誉加持下,茨岩塘镇正力争创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乡镇”,让全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真正实现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
组织振兴建强基层堡垒
组织兴则百业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来,茨岩塘镇传承红色基因,围绕政之所向、发展所需、民心所盼,牢牢牵住党建引领“牛鼻子”,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中,激活高质量发展“红色引擎”。
选优配强班子。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镇长为双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继续实行镇班子成员包村联户责任制,经过人员优化调整,实现驻村帮扶全覆盖。通过换届,茨岩塘镇18个村(社区)村书记、主任“一肩挑”完成率100%。选举产生“两委”班子成员115名,平均年龄34.2岁,一大批有德行、有能力、有事业心、有进取心、公道正派、一心为民的优秀党员选为村支“两委”成员。
发挥模范作用。茨岩塘镇以开展“三红三进”为载体,大力开展红色历史进校园、红色文化进景区、红色精神进社区活动。成立疫情防控党员先锋队,广大党员主动投身到风险排查、值班值守、场所管控等工作中。面对百年难遇的旱情,160余名党员干部奔赴在抗旱一线,组织广大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全镇1.2万余常住人口的饮水难题。
提高善治水平。乡村振兴,制度是保障,治理是关键,善治是目标。深入推进“五个到户”和“党建引领、互助五兴”基层治理模式。共建组940组,覆盖5537户,农户覆盖率100%,建立“互助五兴工分超市”18个,形成了党组织核心引领、党员带动、群众参与、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