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3年02月25日

春至忆农事

肖远湘

古人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暖花开,农人们播撒种子开始忙碌起来,我不由自主地回忆起了当年在家做农活的那些往事。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是生产队集体耕作。那时,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村几乎还是沿用老祖宗的耕作方式——依靠牛马驴骡等牲口耕作犁地。每年到了春耕秋播季节,我们生产队犁田的场面是非常壮观的。每次犁田时,队上10来架犁都安排在附近一个区域内作业,赶牛的吆喝声、牛脚搅动田水的声音、犁翻的泥块倒入田水中的声音此起彼伏,好一派热闹景象。只见掌犁人右手稳操着犁把,让三角形铁犁头斜插入泥,左手扬起鞭子,一声吆喝,低着头的牛奋力向前,拖引犁起的田土,顺着弧形的犁壁一块块泥土有序地掀翻在犁的右边。谙晓人意的牛径直往前走,走到田埂边就左拐,犁手提起犁,跟着左转,回头,又犁过去。经过多趟的往返,半日里,一大丘田被翻起黝黑的土块,“鱼鳞”般地铺满田野。在暖阳照射下,反射出乌金般的光泽,好一派希望的田野。

据史料记载,春秋末年人们已经使用牛来耕地。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西汉的铁犁装上了犁壁后,能够在耕地的同时,完成翻土的过程,使得耕地效率大为提高,此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犁田不仅是体力活,更是一门技术活。犁的深、浅必须适度和“一致”(就是要与上一次犁田深浅度保持一致)。犁铧插浅了,达不到翻耕的目的。犁铧插深了,容易损坏犁,伤害牛,犁翻了田的老底子,会容易漏水。犁田这种活一般会安排有经验的农人去做。

1975年元月,我高中毕业回乡。当时十八九岁,个子也超过了1.7米,迅速参加了生产劳动。开春后农忙季节,犁田是当务之急,生产队长把有犁田技术的壮劳力轮流排班,掌犁人每天加记2分工分。我刚从学校回乡劳动,还不能扶犁耕田,只能参与积肥、除草、打杂和插秧等,但看到别人手扶犁把娴熟耕田的样子很是羡慕。歇息时来到长我几岁的大哥面前,要求尝试一下犁田的滋味。起初,大哥不愿意,我说做哥的都不肯教我,以后还能跟谁学呀?大哥觉得我说的有些道理,便答应让我试试。

我依样学样,右手扶犁,左手牵着缰绳和举着鞭子,吆喝着牛顺着犁路往前走起来。开始时,牛拉着犁走得很正常,我有些许得意,心想,这犁田也不难呀。正在我得意忘形时,这头老牛停了下来了(估计是犁头插深了,拉不动),我就扬起鞭子猛力一抽,老牛突然用力往前一冲,结果只听到“咔嚓”一声,犁弯给拉折了。老牛拉着折断的前半部发疯式地往前冲,弄得我狼狈不堪。此时,还是大哥大喊了一声“吁——”,老牛才停住脚步。看来,犁田确实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容易。

当下,先把插秧学会吧。插秧虽然没有犁田的技术含量高,但要做到插得既好又快,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插秧是个季节性很强的活。古人云:乡村四月闲人少,采了蚕桑又插秧。插秧季节是非常忙碌的,早晨5点多就得起床,借着月光下田拔秧苗,要在两三个小时内,将全天需要栽插的秧苗准备得八九不离十。我是新手,拔秧苗的效率基本只有大伙的60%左右,主要原因还是技术不熟练;其次是对付蚂蟥叮咬也耽误些时间。

插秧暴露的问题也不少,一是插不稳,手收回时秧苗就随着浮上水面;二是每蔸插的秧苗多少不均匀;三是行距宽窄也不均。后来我请教一位大姐,她告诉我说:“每株秧苗只能插5-6根,这个要用左手的拇指与食指配合来控制;插入时只能用右手的食指与中指入泥,大拇指配合,这样就不会浮起来了;至于行株间距不均匀,多实践几次就好了”。经过大姐的点拨与几天的实践,我插秧的技能总算基本过关。

春耕还不算最忙的,农忙时节莫过于“双抢”。早稻需抢收,晚稻需抢插,均要抢在立秋之前完成。7月上中旬,大面积的收割开始了。天麻麻亮,生产队长的开工哨就吹响了,大家根据先天晚上的分工,抬或扛起各自的收割工具奔赴田间地头,我与另一个小伙负责抬打谷机前往。

收割完早稻后还要紧接着栽插晚稻,待收割的稻田都还留着水,便于收割后立马就可犁田,再加上我们那里基本是靠天吃饭,田里的水不能放掉。三十八九度的天气,田里的水都是滚烫的,此时还必须挽起裤脚,进入田里把稻子一蔸一蔸割倒,一堆堆地放好,然后用脚踩的打谷机(部分还使用原始的“扮桶”)将稻谷脱粒。割了一阵后,我再去替换踩打谷机脱粒的人。这活比割稻子更累人,脚要不停地用力往下蹬,双手捏住一大把稻子在打谷机滚子上转动。打完一堆后,要将打谷机往前挪到另一堆。整个打谷机的重量约有100公斤,还有打下的谷子,差不多150多公斤。每当两人站在打谷机上打谷子后,会将打谷机陷入泥里,挪动时必须先将其扒出泥,再往前推,吃奶的力气都得使出来,累得腰酸腿疼。再加上头上烈日烤,脚下热水煮,体力消耗极快。为了抢时间,还得拼命干。就算筋疲力尽,放工回家时,还得挑着一百多斤的谷子。此时此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

经过近半月的“奋战”,收割是忙完了。但还没来得急喘口气,紧接着又进入了栽插晚稻的“战役”。此“战役”再苦再累,也必须抢在立秋之前结束,这些农事原则,农人谁也不敢、也不会去违背。

1978年改革开放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农具和耕种方式逐步革新和进步,劳动效率成倍提高。大部分年轻人都不愿留在家扶犁操耙,外出打工了。在田间地头扶犁操耙的还是上一辈的老农。随着上一辈的慢慢老去,随着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再过若干年后,农耕将彻底告别传统方式,农民再也不是传统意义的农民,他们将坐在控制室,眼盯着屏幕,手握着鼠标即可。

--> 2023-02-25 1 1 团结报 content_105582.html 1 春至忆农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