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吴 刚
三年疫情,旅行社行业遭遇灭顶之灾。
一开始,想强撑的有,想转型的有,边走边看随时准备散伙的也有,但大多数都没有撑到最后,到今天仍然能重新开张的旅行社,所剩无几。区别在于,有些旅行社经过合法注销正式倒闭,有些则只能以“僵尸”方式继续存在于主管部门的花名册上。
公司没了,但生活需要继续,以旅行社为生计平台的导游从业人员,大面积转行。
从表面看,这一切,都是疫情惹的祸。但旅行社行业的式微,其实早在疫情发生之前,就已见端倪——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旅行社机构数38943个,从业人员42万人,平均一家旅行社约为10人;国内旅游营业收入275亿元,入境旅游营业收入269亿元,出境旅游营业收入216亿元,总收入760亿元,平均一家旅行社收入195万元;利润总额43亿元,平均才11万元。
也就是说,即使没有疫情,旅行社和导游也面临巨大的行业危机。
在我国,导游作为一个职业,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那时候尚未进入信息化时代,无处不在的“信息差”成为许多行业的利益来源,导游行业也不例外——对游客来说,导游知道哪个景区好玩,坐谁的车去,在哪吃饭,在哪购物,在哪住宿;对景区、餐馆、卖场、酒店和车主来说,导游则直接掌控了被他们视为“上帝”的消费者——信息差带来了巨大的权力,权力衍生巨大的利润。
为了追逐更大的利润,导游行业玩出了诸多花样,甚至从服务者变身中介者,“买团”“拿回扣”等成为行业不宣之秘,扭曲了正常的商业逻辑和一般规律。
然而移动互联网势不可挡地改变了这一切。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特征是信息扁平化,加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阔步发展,加剧了扁平化的程度。所谓信息扁平化,也就是导游拥有的旅游相关信息,游客也可以轻松拥有——这就抽离了导游行业牟利利器“中介”的基础,而此时,导游行业已深陷“中介”泥潭,当拿回扣变成收入关键,就再也不能从服务者角色获得合理的报酬,行业颓势不可逆转。
而疫情,只不过为已经进入温水的“青蛙”,加了一把猛火。
国家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之后,我州一家苦苦支撑活下来的旅行社接到的第一单导游业务,就成了亏本买卖。“游客都鬼精鬼精的,传统的买团业务做不得了,不转型不行了。”该旅行社负责人说。
怎么转?朝哪里转?
答曰:回归“服务性”,并升级到“全过程服务”,重置服务价值,则必将重获新生。
张瑞敏曾说过,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产品会被场景替代,行业将被生态覆盖——信息化时代,一切可以被数字化覆盖乃至替代的岗位,终将消亡。
而越是数字化信息化,面对面的交流服务就越具有价值。君不见,化妆品柜台的顾客越来越少,但帮人化妆的小姐姐,生意却越来越好?
信息时代,将吃喝玩乐等需要顾客亲身体验的服务性行业推向更加广阔的天地——只要旅游业的服务性本质不变,导游就不会真正消亡。
只不过,你不能像当年那样靠忽悠人来挣钱了。你必须重新定位角色,并习惯通过更优质的服务来赚取合理的报酬。
当你微笑着接到游客,熟络地交谈,亲自驾车或者招来优秀的司机,带着游客安全地按照你与游客事先沟通好的线路前往景区,沿途介绍风土人情,到点引导游客体验,帮游客照相,还能时不时制造欢乐“彩蛋”,活跃出行气氛,再将游客带到有品质的餐馆就餐、舒适的酒店住宿、正常的卖场购物……这一路,你一分钱回扣都不拿,而行程结束后你还给游客赠送了小礼物——恭喜你,你已经成为一名合格“新导游”,并实现了“全过程服务”,你理应获得丰厚的薪酬——新时代游客的购买力也足以支付这样的薪酬。
你甚至可以联合两三个和你一样优秀的导游,组成一个小团队,建立IP,通过信息平台宣传自我并找到游客,为他们设计个性化行程、个性化玩法,直至完成上述导游服务……恭喜你,你创造性实现了“全过程服务”,并可能成为“网红导游”“金牌导游”“亲人导游”,你的业务将忙不过来,最终通过被动提升服务价格的方式,实现价值增值。
剥离了“中介性”,不需要忽悠人就能赚到够多的“大米”,他不香么?
然而成为这样的导游,你需要大量的阅读、行走、交谈、思考、学习以及场景体验,你需要掌握更多的技巧和知识,比如自媒体营销、行程计划制定、玩法设计、驾驶乃至文艺、话术、游戏、流行元素等等。想当一名好导游,你必须先把自己打造成一名好“玩伴”。
对于湘西而言,既然在“旧导游时代”也没成什么气候,那这个“旧导游”消亡就消亡吧。问题是,我们能不能在后疫情时代,通过试点、探索、委培等创造性的工作,打造出一支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新导游”队伍呢?
美好的湘西山水、美好的湘西文化、美好的湘西故事、美好的湘西场景,正是诞生“新导游”的油润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