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灯
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是振兴农业农村的必由之路,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坚实保障。泸溪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论述,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头戏,按照“消除薄弱村、培育重点村、打造双强村”的思路,压实责任,细化目标、创新实践,跑出集体经济发展“加速度”。
一、坚持“一把手”挂帅,全方位压实工作责任。
一是领导带头联点抓。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书记工程”,坚持“一把手”挂帅,全面落实县-乡-村三级书记带头抓、县级领导联点抓、乡镇党委班子成员包村抓工作机制,全县11名县委常委联点11个乡镇、115名乡镇班子成员包联147个村(社区)全覆盖。二是落实专人负责抓。组建工作专班,从县委组织部、农业农村局、财政局等业务部门抽调精兵强将合署办公,负责全县发展集体经济日常工作。建立集体经济发展专员制度,每个村明确1名驻村工作队员为集体经济发展专员,负责集体经济发展日常工作;选派8名干部回村担任名誉村主任,专门协调指导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三是严格考核激励抓。把发展集体经济纳入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乡村振兴实绩考核、驻村工作帮扶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对发展力度大、效果好的乡镇、村(社区),采取以奖代投、项目资助等方式,加大扶持力度;对作风扎实、成效显著的干部,县委优先提拔使用。
二、绘好“一张图”作战,精细化落实工作措施。
一是“一年一计”定目标。制定《泸溪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2021-2025年)》,科学设置短、中、长“三期”发展目标,逐年制定实施方案,将年度发展任务指标落实到乡镇、村(社区),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书,坚持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确保工作有序推进。二是“一村一策”明措施。立足村情实际,坚持“适合什么就发展什么”,逐村明确发展方向、项目、措施。系统梳理省、州、县文件政策,编印成册,依托“院坝会”“五个到户”广泛宣讲。全面落实乡镇、县直部门、村(社区)“三方职责”,细化项目、责任、任务“三张清单”,出台17条硬核措施,落实专项资金2000万元扶持75个村发展集体经济。三是“一季一察”督进度。以项目为抓手攻坚突破,结合乡村振兴“走村观摩”和“擂台比武”,建立“月调度、季观摩、年考核”挂图作战推进机制,加强督促指导,扎实推动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全县共发展葡萄、油茶、白茶等特色产业47万亩,建成万亩精品园5个、千亩标准园43个。
三、突出“一面旗”引领,创新性提升工作实效。
一是创新党建引领模式。全面推行“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发展模式,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全县农村“党支部+合作社”实现全覆盖,村村成立集体经济劳务公司,实现村党组织创办公司实体化运营。目前,共承接各类工程建设、劳务服务等项目530个,合同资金总额40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获利润600余万元,实现“村村有实体,社社有营收”。二是创新抱团发展模式。坚持以强带弱、以优扶弱,突出地域相邻、产业相近,采取“1+N”方式,浦市镇马王溪村与新堡村、长坪村等8个村深化资源共建共享,打造集体经济发展“共同体”,推动8个村集体经济增收40多万元,实现组织共建、产业共抓、利益共创。三是创新财务管理模式。坚持“村账乡管、专账专户”原则,落实“三统一”管理模式,为所有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公司统一开设银行账户、统一系统管理平台、统一聘请第三方财务公司代做账,定期核算移交财务账目。推行“一村一柜一档”财务专管机制,乡镇按村建立集体经济财务专档,明确专人专管,实现“村社分账”精细化管理。实行报账员、审核员、审批员“三员联审会签”制度,坚持“四议两公开”,定期公示公开,推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
四、拧成“一股绳”发力,多领域凝聚工作合力。
一是深化村企联姻。深入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全县25家民营企业与31个村结对共建,累计投入产业资金8000余万元,推动240个项目、30余项技术向农业农村流动,落实产业帮扶、解决就业1.8万个,形成了企业、村集体、农户、社会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二是强化科技支撑。深化科技专家分类组团服务,选派117名省州县科技特派员、18名三区人才、31名农技特岗生分类组建茶叶、中药材、特色水果等科技服务团10个,建立联乡镇、联农村、联基地、联大户“四联”机制,为农业产业植入“科技芯”,先后开展科技培训和服务指导1.2万人次,培育发展产业合作社89个,示范基地48个。三是优化利益联结。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建立群众深度参与发展集体经济机制,促进农民增收、集体创收,2022年,全县147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总收入2700多万元,平均收入18.8万元,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村实现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