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3年02月27日

​父亲的酒碗

张永斌

父亲每回都是用碗喝酒。一个小土钵碗,干干净净的,在火坑边的一角放着,里面倒了大半碗酒,酒味顺着碗沿飘出来,弥漫开来,满屋子里都有酒香味儿。父亲在火炕边自做的小板凳上坐着,精瘦的身子稍微前倾,头略抬起,左手时不时拿起碗喝一口,右手时不时向火炕三角撑架上的生铁锅里,夹一筷子菜下酒。

父亲是有酒瘾的。年轻时,一回可以喝二三碗,差不多两斤酒;出门在外才喝酒,主要是壮胆,遇上土匪,好与其搏斗。喝着喝着,就渐渐上瘾了,每天都要喝,每回都得喝一二斤。

我们六姊妹出生后,父亲喝酒却少了,只逢年过节才喝一回。这当然不是不想喝,而是没有钱买酒喝,六姊妹就如同六只张着小嘴嗷嗷待哺的小鸟,要吃要穿要读书要看病要养育我们,家境实在太贫寒了。况且,那几年社员群众选父亲当了生产队长,除了家里的事,还有很多队里的事要划算、要铺排、要带头,也担心酒喝多了影响工作,辜负社员群众的信任。因此,只好忍痛割爱了。

八十年代,农村实行了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三弟兄也长大了可以赚钱了,家庭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于是,父亲酒瘾又开始发作了,每天都要喝,每回都要喝一斤左右。九十年代,父亲由于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了,身患脑萎缩,脚手麻木,酒量下降了很多,每回只喝半碗酒,多则一碗,就足够了。但喝酒的次数明显增多,几乎每天都喝,每餐都喝。甚至有时早上,父亲空着肚子,也不吃饭,就去橱柜里翻酒喝,全当早餐。午饭和晚饭,总得喝二三两,才得以坦然心安,像是在完成每日必修的功课。有时到代销店空腹也要喝二两柜台酒,或到亲戚朋友屋里找酒喝。我们劝他把酒戒了或少喝点,父亲却说:“你们讲喝酒对身体不好,但我不喝酒心里不舒服呀!酒虽不是好东西,但也没有什么比酒更好的东西。”真是老小老小,让我们几姊妹哭笑不得。

父亲好酒却不贪杯。喝酒时,父亲话不多,很少虚张声势、夸夸其谈,而是在一份安静中,将酒慢慢的喝下去。然而平时,父亲倒是能说会道的,只要有几个人在一起,总是以父亲为中心在讲话、扯谈、摆龙门阵,被别人称赞:“嘴巴骨好。”我们几姊妹没有一个赶得上父亲的。即使与亲戚朋友一起喝酒,也是话不多,很少劝酒碰碗,自顾各人喝。喝到讲话舌头有点打哆了,便不再喝了,就用酒碗装饭,逮(吃)几碗,与人打一声招呼就离开了,白天去做工,晚上就去睡觉了。纵使有人再三劝酒,也无法劝得动他。酒友们都说父亲酒风正、人品好。

父亲喝酒经常喝得津津有味。他什么酒都喝,土茯苓酒、红刺根酒喝过,乡里酿的苞谷烧酒喝过,代销店打的散装酒和董公酒喝过,我们给他买的散装高梁酒和湘泉酒喝过。他喝酒,从不讲究下酒的菜。一碗萝卜白菜,一碗南瓜冬瓜,一碗酱果辣子,一碗酸菜干菜,一碗折儿根,一碗鸭脚板或从菜地刚摘回的新鲜辣子蘸点盐,都能成为父亲有滋有味的下酒菜。父亲最爱以炒黄豆子下酒了。他将自家种的黄豆掺和油盐加一把干辣子炒得又脆又香,又带点辣味,一碗装在那里,用筷子一粒一粒的数着吃,又小口小口的呷(喝)酒。黄豆子那么小、那么圆,竹筷子那么长,每次父亲都能准确无误毫不费力的将其夹起来,往嘴里那么一抛,豆子在空中划出一段弧线后才落进嘴里,随即满嘴嚼得嘣嘣作响。父亲虽然年纪大了,一口牙齿却很好。父亲自己也说,过了大半辈子,什么都吃过,什么也都能吃,亏得有一口好牙齿。

喝酒是可以遗传的。我们三兄弟,个个都会喝酒,也都酒品好话不多,不劝别人喝,也不要别人劝酒,可我们没有父亲酒瘾大。父亲很少醉酒,我却喝醉了几回。父亲爱喝白酒,我们三兄弟白酒、葡萄酒、啤酒都喝。

父亲到了晚年,经常来吉首的弟妹家或到我家里住,尽管家里有酒杯,父亲却不习惯用酒杯喝,仍然坚持用碗喝酒。

酒如人生,酒品如人品。父亲为人处事宛如他的酒碗和酒品,质朴无华、厚道正直、坚韧执着、善良包容、乐观豁达、随遇而安……身教言传,根植于我的心中,永远不会忘怀。

--> 2023-02-27 1 1 团结报 content_105706.html 1 ​父亲的酒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