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定友
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各项决策部署,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基金会事业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着力在学深悟透做实上下功夫,坚持“四要四解决”,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推动工作实践的强大动力,谱写新时代教育基金会事业发展新篇章,努力服务全州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现代化新湘西贡献教育基金会力量。
一、要提高政治站位,解决好“为何学”的问题
党的二十大科学谋划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在已有工作基础上,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理解并把握好教育、科技、人才在党和国家未来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审时度势,正视问题,乘势而上,坚持自信自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长远需求和当下紧迫问题,牢牢抓住用好战略发展关键窗口期。坚持守正创新、锐意进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优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发展,着力发挥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溢出效应。努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二、要领会精髓要义,解决好“学什么”的问题
围绕党的二十大在政治上、理论上、战略上、制度上、实践上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充分认识我们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等根本性问题。全面把握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不断深化对“中国之路”的正确性、“中国之治”的优越性、“中国之理”的真理性的认识。紧密联系党的百年奋斗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以及新时代取得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两个确立”是党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学懂弄通做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最紧要的就是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着力聚焦到习近平总书记是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谋划,赋予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新的战略地位、新的使命任务、新的发展格局,是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之一。作为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基金会系统要牢记“国之大者”,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勇担“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使命,发挥为教育“拾遗补缺”“雪中送炭”的作用,助力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三、要讲求学习效果,解决好“怎么学”的问题
一是原原本本学。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道更行其道、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二是融会贯通学。把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大会通过的其他有关文件结合起来,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工作重要论述结合起来。着重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全方位学”和“分专题学”、“常态学”和“跟进学”、“追根溯源学”和“与时俱进学”统一起来,不断提高个人理论水平。三是带着问题学。对照党的二十大精神找方向、补短板、找方法,找准制约我州教育基金会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掌握党的创新理论的立场、观点和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四是联系实际学。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注重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发展实际,从党的二十大精神中汲取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历史自信,解放思想,守正创新,紧紧围绕新时代教育基金会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人民群众对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迫切要求问题、社会组织党的建设面临的紧迫要求问题等学思践悟,找准助力全州教育更加公平、更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四、要坚持学用结合,解决好“怎么干”的问题
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做到“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到教育改革发展各方面、全过程,做到学深、悟透、做实。教育基金会事业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基金会的各项工作主动融入到全州发展大局之中,融入到教育改革发展大局之中。始终坚持公益方向,坚持“服务教育事业、关爱教师学生”的工作宗旨,坚持“拾遗补缺、雪中送炭”的工作定位,充分发挥教育基金会作为政府与社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公平和高质量发展。加大募资力度,积极开辟渠道广泛募集资金,不断增强教育基金会服务教育的能力。大力弘扬兴学重教优良传统,广泛传播慈善理念,积极倡导社会责任,动员和引导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教育公益慈善活动,汇聚助人为乐的社会爱心,集聚社会爱心善款。不断提高资助能力和水平,帮助解决人民群众教育领域“急难愁盼”问题,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因患病、受灾等特殊原因造成家庭困难的教师、学生给予关爱和资助,努力让所有教师安心教书育人,所有学生快乐健康成长。打造亮丽名片,继续做大做强做优“爱烛行动”“育才行动”“民族文化进校园”等公益服务品牌,将扶困助学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等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教育公益慈善活动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基层,持续扩大教育基金会的影响力,不断夯实服务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