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吴 刚
1
有人说:旅游嘛,就是“从自己活腻的地方去到别人活腻的地方”。个人认为这是个极高明的描述,既生动,又准确。
生动在于自嘲的口吻。没拿自己当回事,有凡夫俗子的自觉,有凡间的烟火气。
准确在于简白的逻辑。一句话,同时阐明了旅游可以“更新生命”“丰化交流”和“重置情绪”三个层面的真相,直达本质,实在是厉害。
2
近些年来,“观光游”因显得比较低端而大受理论市场的挞伐,但在现实市场上却一直表现坚挺。底层逻辑在于,“观光游”事实上满足了人们某些浅层需求——看稀奇、长见识、换心情。
层次虽然不高,但贵在量大啊!这也是其“low而不死”的真正原因。个人认为,在可见的未来,观光游还将长期存在——毕竟凡夫俗子才是人类的大多数,何况即便高端人士也有低端需求——因此,所有傲慢地轻视观光游、不愿意接受和重新认知解读观光游的所谓“先锋”业者,将遭遇“打脸”。
另一方面,观光游不死,又给那些固步自封于旧旅游利益链的业者一根天大的稻草,尤其是那些看起来像个“老旅游”、动辄和你讲“渠道”“门店”“打产出”的所谓“资深”人员,会拿这个和你争论一整个下午,绝对振振有词头头是道,直到你无力反驳抱头鼠窜,他仍意犹未尽悻悻不爽。
3
“先锋”和“资深”的分歧,证明今天的旅游业,处于一个大变革时期。
变革期中,新旧事物必然发生剧烈交锋,胜负取决于交锋双方的应时合理性的多寡。一般而言,由于竞争的土壤发生变化,常以新事物取代旧事物为结果,但这是一个渐进的复杂过程。
那么,代表了“旧旅游”的观光游、挥舞在低价团面前的导游旗,能打多久?
“新旅游”又是什么?
当前,关于未来旅游有许多新名词,从出行方式上分有自助游、自驾游、自由行等,从旅行内容上分有研学游、主题游、文化游、休闲游、康养游、探险游等,层级不等杂乱无序。个人以为,现有名词中,如果要选取与“观光游”的浅层代表性相对的,首推“深度游”。
上网搜“深度游”,某百科表示:深度游可以拓展为两个基本点,一是花上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目的地进行深度了解,最好能在当地有几个朋友,感受当地人的生活;二是对旅行的意义的深度了解,寻找生命中更为丰富的体验。
个人对深度游的理解是:介入式体验目的地的自然风光、文化风采、生活风情,并实现对价值认知的更新和情绪状态的重置——这个解读,基本上包含了上述各种“游”的精要,也包含了升级版的“观光游”。
更简单的解读是,深度游就是玩嗨玩透玩成秀。
而深度游,必将成为未来旅游大街上那条最靓的仔。
4
回到旅游业本身。
众所周知,深度游基本“不差钱”,深度游只需要值得花钱的场景。因此,场景设计领域,将成为未来行业竞争的主战场。
深度游追逐的场景,总体而言要够出圈、够高端、够温暖。
因此,新奇度、品位感、烟火气,是未来旅游场景设计的三大方向,分别满足人们猎奇、显摆、通俗三大本能需求。
比如,有老板娘弹吉他的民宿、有文青聚会的茶座、有老戏骨自嗨演出的小广场、有烤串的沿河风光带、有泥巴玩的博物馆、有人拉小提琴的艺术中心、有妹子cosplay的古城小巷、有香肠腊肉吊在火坑上的农家乐,以及可以摸到钢铁的矮寨大桥和有“老火”喊“老火”的吉首天桥,都是姿势正确的“深度游场景”。
而我大湘西风景旖旎、文化神秘、乡愁浓郁,正是设计打造“深度游场景”的天赐富矿。
那么,我们是让“玩泥巴长大的人”来设计,还是让“玩手机长大的人”来设计呢?
或许,这是个生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