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3年03月26日

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

—— “云上夯坨”上“云”记

树木掩映的上夯坨自然寨宛如世外桃源。

走进夯坨村,村容干净整洁。

“云上居”农家乐让游客品尝到原味乡野农家菜。

黄金茶产业让村民脱贫致富。

村民在凉亭里练习苗鼓。

文/ 本报全媒体记者 彭 宁 图/ 本报全媒体记者 张 谨

“云上夯坨”是吉首市己略乡夯坨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旅IP。

“出道”不到两年,从堆柴火“出圈”,到用美景“引客”,再到村民“组团”返乡创业建设家乡,“云上夯坨”走出了一条“线上引流、线下赋能”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堆柴火“出圈”

“云上夯坨”的“出圈”,因为柴火堆得漂亮。

2021年5月,州政协机关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入驻夯坨村。进村第一天,工作队长兼第一书记彭怡就被上夯坨自然寨的美景所惊艳。“一组22户人家,清一色木房子,周围三面临崖,古树成林围抱,常年云雾缭绕,就是一幅水墨画。”

她当时就动了要发展乡村旅游的念头,但有念头却没思路,到处都在发展乡村旅游,如何出色、如何“出圈”是个考验。

从女性思维惯式出发,彭怡就想:“要游客来,总该先把卫生搞好吧。”她观察发现村民有捡拾柴火的生活习惯,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有大小长短不一的柴火,就决定从整理柴火入手,治理改善人居环境。

试点选在寨口那户人家,驻村工作队、村干部和户主一起,花了两天时间整理柴火。“试了三四套方案,最后选定‘粗细归类,长短统一,靠墙堆齐’的原则。”彭怡笑着回忆,“没想到效果出奇好,一整面柴火堆出来,不仅整洁美观,还与民居相呼应,就是一处原生态的精致景观。”

试点成功,立即铺开。

村民起初并不理解,“这个女书记怎么一来就让大家堆柴火”。但效果很快显现,古朴别致的柴火堆点缀在青瓦木屋的苗寨里,别有一番风情。借助短视频平台宣传传播,有游客特意寻来这些柴火堆前拍照拍视频打卡,顺便也在苗寨里走走逛逛。

一传十,十传百,循着柴火堆而来的人越来越多,还有附近村寨甚至邻县乡镇的工作队、村两委,也跑来参观学习“堆柴火”的经验。

“云上夯坨”就此“出圈”。

美环境“引客”

堆柴火堆“出圈”虽是意外之喜,却让彭怡从中厘清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

“大家想看、想玩、想拍摄的农村,就是干净整洁、舒适养眼,又保留传统、治愈养心的农村。”她思路愈发清晰,“夯坨村特别是上夯坨自然寨的古屋、古树、古井都保存完好,古香古色就是最大优势。再加上峡谷间海拔落差形成的多云雾小气候,‘云上夯坨’就是夯坨最值得努力唱响的农旅IP。”

方向明确,路就好走。在后盾单位州政协机关大力支持下,工作队积极争取,把夯坨村申报成为“州级传统村落”,第一笔专项保护资金80万元,就用来启动“云上夯坨”人居环境治理项目。

“已经天生丽质,只需略施粉黛。”彭怡打了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装饰装扮本就是女性的强项,她几乎把每一分钱都用在了“刀刃”上。扎竹篱笆、修复古护栏、砌石头围墙、种爬藤花卉、铺青石板路、置木制垃圾桶、挂喜庆红灯笼、建悬崖环线游步道……从微小细节景观,到整体村容村貌,“云上夯坨”在变。

不仅擅长,彭怡和工作队还非常用心。他们坚持“保护为主”“修旧如旧”原则,不破坏村寨原有风貌,选择的护栏款式、花卉品种等都与原有景观搭配和谐,甚至新砌石头围墙都严格参照寨里现存古墙的规格模式,保持整体统一。他们还充分利用村民打扫卫生清理出的废旧斗笠、蓑衣、石磨、石碾等,点缀装饰在村寨之中,营造田园氛围。

村寨在变,游客越来越多,村民思想也在变,“这个女书记还真有一套”渐成共识,“装扮好家园,发展乡村旅游”也成为共识。

比如,刚开始嫌铺青石板路工序复杂,恨不得直接糊水泥硬化的村民,后来主动挖来青苔填石缝营造原生态感;起初觉得整理柴火太麻烦的村民,在柴火堆成为网红景观后,竟然舍不得再拿来烧……

村民成为爱护环境、美丽建设的主人。2022年,上夯坨被确定为全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

“云上夯坨”日渐美丽。

创业助“振兴”

“工作队总会离开,乡村振兴还得靠村民。”做得越多,感情越深,彭怡的感悟也越深。

驻村两年,工作队给“云上夯坨”引来了线上流量、线下客量,但最让他们为之骄傲的,是引回了返乡创业的村民。

以“云上”系列命名的3家农家乐、1家小卖部相继开业,不少村民在种茶种田之余又吃上“旅游饭”。

2022年夏,45岁的石治新最早返乡。他放弃每月8000余元高薪的厨师岗位,用自家房子开办“云上居”农家乐,营业仅半年又租下邻居的房子拓展营业。

紧随石治新步伐,55岁的龙国生改造自家闲置的打米坊,开起“云上小卖部”,种茶之余再给游客卖些饮用水和小零食赚“零花钱”。

规模最大、规划最远的,是龙先宏等村里6名年轻人创办的“云上夯坨当家鸭铺”。他们有的经过商、有的做过音乐、有的当过培训老师,都是有互联网思维的“新农民”,带着新理念、新思维、新技术返乡创业。

创业之初,龙先宏们就盯住“云上”。他们把美景、美食、苗歌拍成系列短视频发布,开直播,开云演唱会,为“云上夯坨”宣传引流。“近一半客流直接来自抖音。”穿苗服、包头帕、戴银耳圈的龙先宏,为了“出镜”完全是苗家汉子扮相。

这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家乐”,而是“云上夯坨青年创业基地”。“我们要做的,是搭建一个平台,把非遗、民俗、农特产品等都链接进来,发挥互联网跨时空功能,创造更多消费场景和流量入口,实现线上和线下双向赋能,让‘云上夯坨’真正上‘云’。”正是家乡近两年的变化,给了龙先宏们足够的信心与决心。

这也是彭怡和工作队为之努力的、希望实现的“云上夯坨”的未来。

“‘云上夯坨’要上‘云’,不仅是上互联网‘云’,更要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中‘直上青云’。”彭怡说,“我们工作队愿做助力借力的‘风’,铺好路、搭好台,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助‘云上夯坨’起势腾飞。”

--> 2023-03-26 —— “云上夯坨”上“云”记 1 1 团结报 content_107420.html 1 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