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龙 莹 张 衡
乍暖还寒之际,春雨随风潜入人间,滋润万物。余小龙的百合种植基地新绿满眼,百合苗儿破土而出,迎着雨露茁壮成长。余小龙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着这一切,满心欢喜。
3月23日,在全州第一次残疾人事业工作会议现场,大络腮胡、一脸爽朗笑容的余小龙登场,分享着自己的创业故事。“我不负百合,百合不负我……”余小龙激情满怀。
余小龙,湖南省自强模范、龙山县印家界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1989年,他出生于龙山县农车镇塔泥村一个贫困家庭。因患有先天性血管瘤,经历三次大型切除手术,导致右手残疾。
虽身体落下残疾,但他从未向命运低头。2008年,为减轻家庭负担,年仅19岁的余小龙离开家乡,到昆明一家百合花种球进出口公司工作。工作中,他了解到家乡龙山是全国首屈一指的百合种植基地。
“不能捧着家乡的金饭碗在外找‘饭’吃。”在外闯荡仅一年时间,余小龙就带着5000元积蓄返乡试种百合,选地、开垦、挑种,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
天道酬勤,加上正值百合种球紧俏期,仅仅几年余小龙就获利达百万余元。一时间豪情满怀,他把所赚的钱全部投入到扩大百合种植上。但由于市场供大于求,百合种球价格大跌,余小龙血本无归,一度只能贷款偿还合伙人的投资。痛定思痛,他明白,创业不能野蛮生长,要向正规化、规范化发展。
2014年开始,余小龙在原单一种植的模式上,纵向开始了百合资源的收集,横向进行了百合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创新。2015年,创立了自己的公司。
5年时间,公司从食用百合发展到药、食、观赏三用合一,先后开发了以百合为主题的观赏园、科普园等主题品牌园区,除了自建的1600亩基地,还在长沙、武汉、岳阳、株洲、益阳、郴州等地合作共建基地。至此,龙山百合不仅能够药食两用,同时与农旅相结合融合发展。
如今,公司在百合界内小有影响,已成为农业技术研发、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多元化企业,收集和种植国内外百合种质资源595个,并建立了世界百合博物馆,百合品种数量在湖南省排名第一,全国排名前三。2022年,公司年产值达2600万元。
“公司的一步一步发展壮大,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给予的关怀、支持,也离不开父老乡亲们的无私帮助。”余小龙满怀感恩地说, “我被温暖过,也要温暖别人。”公司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余小龙没有忘记邻里乡亲,更没有忘记和自己一样身患残疾的残困人群。
多年来,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带动当地群众共同增收致富、推进乡村振兴,为400多人提供就业岗位,其中残疾人171名。并与基地周边残疾农户1183人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在帮扶过程中,公司把贫困农户和残疾人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他们提供便于管理种植的特色种苗,实行技术服务、保底回收等托管制度,减少种植风险,保障他们的利益。
创业13年,一路磕磕绊绊,有血本无归的低谷,也有盆满钵满的高光,人生的磨砺赋予余小龙永不言弃的毅力,一往无前的奋斗。当前,余小龙的事业正如百合花绚烂绽放。“我将继续挖掘百合深加工及百合文化,致力于百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领群众共沐百合花香,共享致富之果。 ”未来,余小龙有规划,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