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玉
收到立功先生的《白祭坛》,我就感到特别高兴,又十分为难。高兴的是他圆了几十年前振兴湘西民族文化的美梦,发表了那么多数量惊人、质量极高、影响深远的作品,可喜可贺。为难的是,作为八十多岁的老朽,衰退的视力难以拜读长篇巨著,迟钝的思维无法撰写准确的评论。怎么了却他希望我发声的心愿?好在老友情真,他并不勉强我限时回话。难于推脱之下,我打开了长篇小说《白祭坛》。哪知道,只看完《引子》,浏览目录,翻阅几个篇章,就令我大吃一惊,兴奋不已。尤其是他的历史责任、家国情怀、治学态度、渊博知识、艺术水平、创作技巧、巧妙构思、文字功夫,如此令我敬佩。还有高瞻远瞩、旁征博引、巧叙妙议、描写抒情,以及篇章串联、环节紧扣、前后照应、主题鲜明,实在令我入迷。我不得不改变工作计划,集中二十多天,边读边想,边想边记,拼凑成这篇《〈白祭坛〉三作齐美》的杂记。
《白祭坛》以抗日战争爆发前后中国社会动乱和湘西筸军变迁为历史背景,以湘西水码头“小南京”洪城与湘西政治中心筸城及相关的混乱京城、典型商埠和残酷战场为故事时空载体,以腐败官僚、反动军阀、城镇商人、万恶匪霸和英雄兵民等代表人物为主要角色,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反映了当时湘西乃至中国社会内部的生存竞争和矛盾斗争的情况。特别是党领导的爱国军民同国民党反动派及日本侵略者生死博弈、无情搏斗等典型事件的经过和阶段性胜利的结果,突出了“小湘西”是“大中国”的艺术缩影,湘西筸军是中国军人的杰出代表,湘西人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等重大主题。从《引子》开头到最后一章,作者两次具体描述《白祭坛》的场景:“老统领沿着溪边的小路走,转过一处山湾,一片白茫茫的世界突然出现在眼前。小溪两边的坡头上,处处是陈旧的或刚刚堆垒起的坟茔,处处飘扬着白色的经幡。又走进些,便见有很多人在挂坟。孤儿寡母,哀声动地。那时正是三月,满坡满岭的白色剌莓花全开了,粉嘟嘟的,像召唤亡灵的经幡。粉蝶飞舞如纸钱旋转。广袤的坡地恰如一座白色的大祭坛。”无数民众三次重复大喊:“还我儿子啊!还我丈夫啊!”但没有一个人,指名道姓痛骂筸军老统领;也没有一个人舞脚打人去纠缠率队出征的筸军将官。因为他们深知上阵杀敌、救亡图强是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民众的神圣职责,是军人的应尽义务。他们痛恨的是不该造成如此重大牺牲的反动当局和凶残敌人。面对大祭坛,大家不但想念嘉善阵亡的数千筸军将士,而且缅怀所有英勇抗日为国捐躯的英烈。为逝者招魂,是对生者的激励。白色的祭坛,点燃了红色香火,祭祀着不朽灵魂,矗立起光荣丰碑。从这个意义上说,《白祭坛》是颠覆湘西旧史的新作,是讴歌中国军魂的杰作,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大作。三作齐美,万古流芳。
一、颠覆湘西旧史的新作
长期以来,由于交通闭塞,地域偏僻,人们不熟湘西的社情,错怪了湘西的民众,误判了湘西的价值作用。因为难于用一篇巨著集中地反应湘西的光辉历史,人们往往把湘西说成“落后的生界”、“土匪的天下”和“中国的盲肠”。但本书作者生于湘西,钟情湘西,以饱满的热情,选准了典型事件,用深厚的笔力充分描绘湘西的自然面貌,神秘风情,解读了湘西多彩的民族文化,书写了湘西的丰功伟绩。
湘西不是“荒凉的生界”,而是迷人的胜地。作者强调中华三祖之一的蚩尤开疆拓土的贡献,重点突出明清两朝在荒山野岭“耸立了一片巍峨的城池,还有穿山越水,横亘千里的南方长城……建讯堡、屯卡、碉楼、炮台、关门一千几百座,其中筸城境内修筑了八百余座……”抗日战争爆发后,湘川公路和湘黔古道联通大西南,沅江水系船舶穿流不断,湘西涌现了一些“小南京”似的洪城闹市,建成了筸城那样的政治文化中心。“湘西农村进步青年讲习所”为建设“中国抗日湘西稳固后方基地”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湘西是中国工农红军和地下游击队的根据地和发祥地之一,是抗日救国支前物资的筹集地和转运站,是南下和西迁难民的庇护所和安乐窝,是坚决阻击并最后消灭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和祝捷福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胜利的“重要标地”之一。
湘西不是“土匪的天下”,而是英雄的摇篮。作者以可靠的数据、光辉的形象和激昂的言辞,称赞筸军之父田青树身为苗族儿郎,为生存从军,替家国平暴除恶,征召英雄豪杰,参加并组建神秘传奇的职业兵团,为筸军赢得了“湘西常胜威虎营”的称号。长期经营筸军的老统领陈玉轩,著有《军人良心论》等多篇传世杰作,是典型的儒将,其终身追求着湘西和平与安宁,剿匪除恶功不可灭。奔赴抗日前线的新帅谷子琪及将校官兵用聪明智慧和血肉之躯创造了嘉善抗日阻击战的奇迹。总之,小小的湘西涌现了多多的英雄豪杰。民国总理熊希龄、世界乡土文学大师沈从文、共和国元帅贺龙以及无数名扬中外的良将英模,湘西已从“中国的盲肠”变成了中国的骄傲。
二、讴歌中国军魂的杰作
全书详细描绘了嘉善阻击战和湘西大会战的全过程。虽然牵涉到不少友军,但重点突出的还是筸军。筸军能代表中国军队吗?筸军的精神能彰显中国的军魂吗?筸军是在国军主力大队慌忙撤退时,被无能当局急电调上前线阻击日寇的“土著部队”;是英勇杀敌胜利完成任务,听命换防,而被无耻军阀诬为溃败逃跑的“冤大头军”;是有功无罪的主帅被明升暗降,能征善战的官兵被无理整编打散后,多数人又另找门路,继续从军抗日的名忘实存的“不屈筸兵”。总之,筸军是从湘西慷慨出山,固守嘉善,保卫沪杭,被打散后,又分别参加其他部队,会战湘西,逼降日寇的“圆梦英雄”。对于筸军,人多嘴杂,常常褒贬不一。但《白祭坛》的作者高瞻远瞩,察微知著,以点带面,以小博大,让大家了解:他们是苗族武圣蚩尤的优秀子孙,有熟读兵书继承巫傩文化传统的“小天师”,著名的“山江两代父子兵”、“腊尔山最好的猎手”、尚武善战、英勇顽强;他们是“一群穿着草鞋”入伍的农耕民族的忠诚卫士,有热爱家国,追求和平,反抗侵略,视死如归的奉献精神和神勇气概。他们是经过筸军第一代掌门人田青树和老统领湘西王言传身教从严治理的“义军神兵”。汇聚“洪门英雄”、“绿林好汉”、“留洋武士”,尤其是中国工农红军和地下游击队熏陶过的“积极分子”、“进步青年”等。他们是一支继承中国优良传统文化又吸收了新时代进步思想创新精神的“杂牌部队”,是被反动无能当局利用、排斥打击,而依然爱民、卫国、抗日的英雄军队。正如谷子琪师长反复强调的那样:“不管将来怎样?总之,还是团结一心杀敌报国最紧要。”“国家危急、民族危亡……大家要离乡背井,抛妻离子,精忠报国,杀敌立功,驱除倭寇,救我沦陷区同胞于水火。”“哪怕只剩一兵一卒,一粒子弹,一只手,也不屈服,不退后。这才像湖南人,才像镇筸人。”“要打出筸军的威风!”“打出湘西的威风!”“打出中国人的威风!”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多么豪迈的气概,多么伟大的胸怀。因此他们遭到了反动政客、无能军阀的排斥和打压,得到了社会贤达、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支持。他们代表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他们是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化身。他们彰显了中国军人的苦战精神,铸就了中国军人的钢铁灵魂!
三、弘扬民族精神的大作
人们都说筸军“最后失败了”,作者说筸军被“打上了句号”,我理解为“番号”没有了,精神是永存的,他永远活在国人的心坎里,因此留下了“无湘不成军,无筸不成湘”的名言。原本湘西就有一些表现筸军题材的小说和电影,如今更有岳立功的三部系统、全面、深刻反映筸军历史的巨著出现,筸军的美名更会扬名国内外。
筸军是中华民族的骄子,他是龙凤民族的精英。作者巧妙地选择了各种典型事件,有机地串联出一条显眼的红线。大湘西是高庙古国和伏羲邦国的宝地,是中国龙凤文化的摇篮。湘西人一直抢站着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的文化制高点。无论接龙等民俗活动,还是湘西大会战在龙的故乡,作者都充满激情地宣传弘扬了龙凤文化厚德载物、凝聚合力和自强不息的三大民族精神。筸军和友军中有“头包长丝帕,带三寸英雄节”的苗族同胞,有洞口县瑶民猎手组成的抗日游击队,有苗汉联合组成的“黑旗大队”精英,有“峒蛮侗族”兄弟姐妹,有“湘西苗民抗日革屯救国军”的英雄,有逃难进入湘西的汉族大报编辑,有“鲤鱼打挺”“飞檐走壁”的“洪门英雄”,有城镇厂矿的职工市民,有蒙面隐身的“绿林好汉”,有共产党员干部和广大平民百姓。大家在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大团结,大统一,为了夺取抗日救国的最终胜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农村的苗胞覃啸天和城市的汉族大哥孙平,曾是孩提时代的朋友。因故成为水火不容的情敌,矛盾尖锐到了相邀持枪决斗的地步。但为了共同对敌而化解矛盾后,多次各带队伍紧密地配合作战,互相保护,紧急解危。同时倒在敌人的枪口下,还紧紧拥抱在一起的画面,可歌可泣。湘西乃至全国各民族同胞、各界人士都牢记自己是龙的真正传人,是农耕民族的伟大骄子,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特征:我们的主要追求是“和”,和睦相处,和气生财。主要心态是“守”,安分守己,安居乐业。主要德行是“诚”,诚信待人,礼义兴邦。经祖辈相继教化,历史不断积淀,形成了诚信礼义为人处世,爱恨情仇是非分明的光荣传统。从不愿惹事,也不怕出事。一旦遭受欺凌,特别是被掠夺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失掉了无以生存发展的起码条件时,就群起反抗,血战到底。其奉献精神和神勇气概,惊天地泣鬼神,让所有剥夺者和侵略者胆战心惊,不得不作出让步或缴械投降。这就是筸军临危不惧、勇赴国难、出生入死、在所不惜的民族血性和英雄行为。在顺利时,表现出勇于进取,敢于战斗,飙厉逼人,令人生畏,富于英雄气概,生机勃勃的精神风貌。碰到特殊逆境,善于适当妥协,忍辱负重,退却避让,寻机再战。无以作为时,留待后人继承使命。这就是中华民族所具有的良性,或者说优秀一面的民族性格中,有着敢为天下先的开拓进取的积极精神和顾全大局的忍让精神,以退为进。作者用了很多情节歌颂筸军的英雄行为,花了很长的篇幅,挖掘军民的内心世界,提炼出精准的语言,彰显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白祭坛》不愧为弘扬中华民族的大作。
我相信岳立功《白祭坛》和“湘西三部曲”的诞生将为湘西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推介起到极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将征得作者的同意,把小说请进我创办的民营博物馆《凤凰县山江苗族博物馆》和《湘西九福堂龙凤文化博物馆》陈列,请进我们合作的《花垣县革屯抗日博物馆》展出,并努力筹措资金,利用声光电等辅助措施,尽快改编为绘画、演出和播映作品,不断扩大影响。以此为凤凰县人民政府创办并办好《湘西筸军博物馆》做出我们应当而又可能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