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全媒体记者 彭 宁 图/ 本报全媒体记者 张 谨
想象中,去安化采风就应该是去看茶的。
4月7日至8日,由湖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的“助力茶乡向振兴 新闻战线安化行”全省新闻战线代表文体采风活动在益阳市安化县举行。
茶乡采风之行,看到茶,却又不仅仅是茶。
这是安化以“茶”为基,以“旅”为媒,探索走出的一条茶旅融合发展之路。
一片叶,点亮诗与远方
在安化,茶成就了“点绿成金”的产业传奇,也蕴含着最深厚的文化底色。
时代变迁,安化茶业曾一度沉寂。如今,安化茶业全面复兴,让天下茶客在安化茶里品到“诗与远方”。
截至目前,安化己培育1.5万多名茶艺师,走出去推广安化黑茶文化。2022年,安化千两茶制作技艺和茯砖茶制作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重走茶马古道,打卡洞市古街、永锡桥畔:茶乡花海里,赏花、研学、赛车,三馆一厅里体验非遗传承与制茶工艺:青云洞里,与仙侠同游 “云上九歌”………文化赋能促推茶旅产业深度融合,引来更多人游安化。
2022年,安化县茶业综合产值 238 亿元,茶旅产业接待游客 910 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95亿元。
一座桥,走出万里茶道
梅山文化孕育了安化千年的茶香,中国最古老的茶品 “渠江薄片”就产自这里。几百年来,茶马古道上驼铃声声,将安化黑茶载向远方。
位于安化县江南镇锡潭村麻溪河上的永锡桥,现已存世143年。陶云盛是这座风雨桥的第三代守桥人,从爷爷辈开始就在这里为过往马帮行人免费提供茶水。古桥陪伴陶云盛从小到大,从黑发到白头,他对当年马帮运茶的繁荣场景至今记忆犹新。
永锡桥只是安化风雨廊桥的一个缩影。安化有庞大的风雨桥建筑群,是旧时茶商往来的交通要道,也是安化作为万里茶道起点的重要见证。
安化县组织了一系列风雨桥的网络宣推,创作了一系列风雨桥精品力作,使风雨桥(亭)文化与黑茶文化、梅山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有机融合,推动“修缮一座麻桥”与“建成一处景点”有机结合。
如今,江南镇的永锡桥和木溪桥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东坪镇的马渡桥与周边的农业基地有机融合,成为安化广受学生欢迎的研学传承基地。
一首歌,唱出和美乡村
“十三乡融出一个村,花海里同唱一首歌”,在茶乡花海(社区),大家都说搬来后的新生活就是这么“和美”。
茶乡花海是景区,也是社区。绵延的茶园与花海旁,坐落着湖南第二大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除了曾经的居民,社区还集中安置了2000多名来自13个不同乡镇的搬迁户,他们中最远来自百里之外,在此组成了一个新的大家庭,成了朝夕相处的邻居。
如今,茶乡花海景区已经成为安化人的骄傲。景区由98座小山头组成,占地近2500亩,是以青山绿水为大背景,以茶为基、花为底,借助四面环山、溪流婉转的地理特性建设的生态文化体验园。
在这里,一年四季都能看花。桃花谷、海棠花谷、杜鹃花坡、玫瑰花园、樱花溪、梅花园、芝樱花海、秋天的幻想花海、蓝色之梦花海、红檵木花海、叶脉茶田花海、四季花田、荷塘月色、悬壁花园……从空中俯瞰花海,波光粼粼的湖面,形状各异的山坡,美不胜收。
一部戏,打造文旅地标
4月7日晚,230余名来自全省的新闻工作者齐聚安化天下黑茶大剧院,观赏茶文化史诗舞台大剧《天下茶道》。
该剧以“万里茶路”为创意核心,融合舞台声、光、3D成像、多层次机械舞台等高科技手段,为观众展示了一部精彩大戏。
故事以安化黑茶走出的 “中蒙俄万里茶道”为创意主线,以一段牵系着儿女情长的浪漫故事为情感副线,融合创新编排的、展示黑茶制作工艺的原生态歌舞及深度挖掘的梅山文化精髓,以“奇缘”“离乡”“险途”“塞外”“异国”“天下”六幕叙事展现,生动还原了一条从安化通往欧洲的万里茶道。
自从2021年10月21日点映献礼第五届湖南安化黑茶文化节以来,该剧成为展示安化黑茶文化、梅山文化、非遗传承的一个生动载体,也成为展示安化、展示中国黑茶的一个文化IP。
如今,以天下黑茶大剧院为核心的安化黑茶特色小镇已经获批成为省级旅游度假区,今后,这里也将成为安化、湘中乃至湖南文旅产业的新地标、新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