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3年04月19日

苗族作家文学读本(湘西州部分)(五)

吴道毅 吴行健

(接上期)

感念时艰,心怀家国:吴廷梅

吴廷梅(1886-1951) 字燮平,湘西花垣县城人。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毕业于湖南西路优级师范学堂(设于常德),成绩优良,为钦赠举人。辛亥革命后任湖南省立第二师范校教习、校长、永绥县教育局长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再次出任永绥县教育局长并兼省立八中(迁至花垣)校长。一生主要从事地方教育,有“栽成桃李遍三湘”之誉,是湘西苗疆颇负盛名的苗族教育家、数学家。诗歌创作颇丰,既感念时艰,又心怀家国,代表了其文学成就。

吴廷梅诗歌多为纪游、交友、感怀或怀古之作,但注意关注现实生活,在表现个人志向的同时,流露出较为浓厚的家国情怀。七律《除夕有感》表达矢志于教书育人的快慰心情。诗歌写道:

爆竹声声逼岁阑,姑从市俗强为欢。

壶倾柏叶分儿醉,壁挂梅花伴客寒。

用世心随良夜尽,怀人梦转故园安。

明朝又见新桃李,笑倚春风慰老残。

诗歌写于1934年,表达除夕之夜的感怀,这种感怀有举酒过节、强颜作欢背后隐藏的仕途不得志的现实苦闷,有看淡仕途功名之后的心理坦然,更有以献身教育与为社会培养人才为快乐的心理慰藉。“明朝又见新桃李,笑倚春风慰老残”二句,实为本诗的画龙点睛之笔,表达出新春之后将要见到新学子的喜悦之情,传达出以教书为乐的人生情怀。五律《登祝融峰》为《南岳纪游》中的第十一篇,虽为纪游,但却把时事与民生写入诗中,在山水诗中注入对严峻时事的忧虑。全诗为:

薄暮松风起,长歌上祝融。

日沉千嶂外,身立九霄中。

湘水婉如蚓,路民哀似鸿。

欲窥牛斗宿,云雾漫天空。

此诗虽然写诗人登临南岳衡山的所见所感,但却不是陶情于山水之美的快乐,而是展示民国年间、抗战前夕国家贫弱、湘南人民饥饿困苦的惨状,表达出对贫苦人民生活的关切与同情。

五律《登虎溪山拜王阳明先生像》缅怀明代知识分子王阳明,隐藏其中的仍是浓郁的家国情怀:

此地怀公久,长歌上碧孱。

千秋留胜迹,百拜识尊颜。

旧院今犹在,先生去不还。

良知诸泳语,亘古照人间。

诗中对王阳明学问与人格的推崇,显示出对古代文化传统的自觉承继,尤其是对坚守知识分子良知精神的坚守,从而也彰显出诗人作为知识分子的价值立场。

此外,他的一些诗作表达家庭生活情趣,但仍然流露出对知识分子刚正人格操守的坚持。如七律《元旦试笔》写道:

桃符一换岁时新,淑气晴光总怆神。

客里椅盘谁献颁?樽前笔砚自相亲。

儿知好学何妨懒?妇解持家不患贫。

阅世深渐无进步,书生面目尚存真。

诗歌表达元旦感怀,有现实生活造成的心理压力或仕途不畅的抑郁,更有对自己书生本色的肯定,凸显着诗人耿介、正直与不与时俯仰的情操。

诗词兼擅,救亡归宗:熊希龄

熊希龄(1870—1937),字秉三。湖南省凤凰县人。十五岁中秀才,二十二岁中举人,二十四岁中进士,后点翰林。1898年,因参加百日维新运动被革职。后为端方援引,充当考察宪政五大臣出洋的参赞,嗣后又调奉天盐运使。武昌起义时到上海因与立宪派张謇、梁启超等拥护袁世凯,出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和热河都统。1913年7月31日,经国会通过,熊希龄被任命为国务总理,和梁启超、张謇等出面组阁。1928年,出任国民政府赈务委员会委员。1932年,任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会长。他一生著述甚丰,已出版《双清集》《双清遗珍》《熊希龄文集》《明志阁遗著》《熊希龄先生遗稿》《维新·济世·救亡——熊希龄诗词选》等著作,共七百余万字。熊希龄擅长古体诗、词创作,也写散文,主要表现他作为爱国政治家的民本思想与爱国热情,尤其是表现出对近代以来中国遭遇亡国灭种危机的深重忧虑,救亡意识或爱国思想是其作品的主题红线。

民本思想、爱国主义精神是熊希龄诗词的主旋律。近现代中国国弱民贫、政治腐败的现实,以天下为己任、以民为本等传统思想观念的熏染,形成了熊希龄作为近现代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与活跃政治家忧民忧国的情怀与救国救民的政治理想,在他的诗词中得到充分表现,构成了他的诗词的重要主题,表征出他的诗词的强烈时代感。在他的诗词中,有对国贫民弱严峻现实的展示与揪心,有对西方列强侵犯与瓜分中国的痛恨,有对国内政治腐败的切齿,更有对重振国运、救民于水火之中的政治诉求,体现出熊希龄作为特定时代中国正直之士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心迹与努力。七绝《感时》(二首)表达的正是感时忧国的爱国忧民情怀。全诗为:

血雨腥风万户惊,绿窗锁院怕闻莺。

兴邦此日思廉颇,千古心同日月明。

一度春光一度思,心忧国事志难移。

剑从我自朝天笑,抖擞精神慑四夷。

此诗写于1900 年。这一年,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一年:八国联军攻占了北京,清朝统治者逃往西安,后签订屈辱的《辛丑条约》,承担巨额的战争赔款。在诗中,对帝国主义咄咄逼人的攻势,诗人用“血雨腥风”加以形容。中国战争失败的后果,则是举国陷于惊恐之中,乃至一些人家连听到莺的叫声都感到害怕。然而,诗人并没有被这种被动局势所吓倒。他希望自己能像古代卓越军事家廉颇一样能够挽救国家危亡,使国家转危为安。“心忧国事志难移”、“抖擞精神慑四夷”等话,更是直抒胸臆,表达出忧国忧民之志不改、振作精神威慑帝国主义列强的雄心壮志,表露出中华热血男儿不屈服的斗争精神。

七绝《癸丑热河避暑行宫杂咏》(二首)表达出对国家命运与危难时局一如既往的关切。全诗为:

打桨前湖更后湖,荷花荷叶杂菰蒲。

此花不解兴亡恨,犹自争妍入画图。

一路松林傍水栽,小桥通处现楼台。

平原万树犹如此,更有何人逐鹿来。

此诗写于1913年,借景抒情,表达历史兴亡之慨。第一首诗写荡桨湖中,荷花荷叶及杂入荷花荷叶中的茭白与蒲草收入眼中。接着话题一转,由景物转入人事,写荷花不知道人事兴亡的国恨家愁,犹自竞相开放,装扮着山河的美丽。而实际映衬的是人的心情,即诗人对民国初年的政治纷扰的忧心。第二首诗写湖边的松林、小桥与楼阁亭台,看似寻常。接下来语锋陡转,转入人事,依次插入两个“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与“中原逐鹿”两个典故,表达岁月流逝之慨与对国家政治安定的期待。

七绝《戊午旅行江南题栖霞寺〈天女散花图〉》表达对动乱时局的忧心和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民众的同情,也表达了熊希龄一以贯之的政治理想:

扰扰何时见太平,众生痛苦已非轻。

愿凭妙手回春力,不治维摩治众生。

此诗写于1918 年。这一年,熊希龄旅行到南京市栖霞寺参观。面对栖霞寺的《天女散花图》,他感念到无法在太平世界中生存的百姓苍生,表现出对百姓苍生离乱痛苦生活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他挽救苍生百姓悲苦命运的良好意愿或政治理想。

熊希龄的许多词作也与诗歌一样,表达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与救国救民的政治理想,具有深广、厚重的思想内涵与现实意义。如《高阳台·和吴镜予重九原韵》:

又是重阳,嗟予病老,流年镜里堪惊。红叶黄花,悲秋心绪层层,沧桑阅尽兴亡史,只铜驼,荆棘纵横。更伤心,如此江山,狐鼠横行。嗟嗟十万黄巾,恐无家可恃,那有归程,赤手空拳,问天天道何凭。忧民尽是欺人语,看纷纷,悍将骄兵,最难听,号冻啼饥,一片悲声。

此词写于1926 年重阳时节,在登高与悲秋中浸透着深沉的家国情怀。在词中,虽然有着个人悲秋的感怀,与病弱衰老的叹息,但更让诗人忧愤的是遍地无家可归、在饥寒中哭泣悲伤的人民无助的命运,是花言巧语的政客们假装“忧民”的欺人鬼话,是“狐鼠”一样的国贼们的横行八道与祸国殃民,是军阀们统帅“悍将骄兵”打内战、争权夺利的混乱局面。词人的愤激之愤溢于言表。

又如《满江红·丙寅烟台观海有感》:

遵海而南,沽口外,乱潮如泣。乘风去,积烟拖紫,远峰堆碧。除了虚空容众曜,算来海量无边极。问何人大度似汪洋,深难及。

箕与豆,煎何急,鹬与蚌,争何力。更河山破碎,有谁收拾。后浪只推前浪进,循环起伏无时息。愿冤亲平等入菩提,狂澜寂。

此词同样写于一九二六年,是词人本年游烟台观海发出的观感。这种观感,有对海岸壮丽景色的夸赞,但更有对这种壮丽景色背后的国家时局与山河破碎的深切忧虑。

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表达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是熊希龄诗歌的又一内容。鲁迅曾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熊希龄虽然是近现代著名政治家或大丈夫,但个人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夫妻之情、骨肉之情都十分真切而深厚。这反映了他性格、心理的另一侧面。他的不少诗词作品便表达了这方面情感。七绝《癸丑七夕寄淑雅夫人》(二首)其一为:

天涯万里各伶仃,容易秋风感落萍。

儿女不知阿母意,牵衣遥指问双星。

其二为:

鼓颦声里度良辰,银河迢迢欲问津。

但恐夜深风露重,罗衣湿透倚栏人。

熊希龄家在湘西,发妻朱其慧(淑雅)与儿女都住在芷江熊公馆,他本人则远在北京、热河等地为官,相隔几千里。此诗写于1913年七夕,既表达了熊希龄对妻子儿女的思念,又暗示了妻子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与盼归。

效力抗日战场,抒发爱国壮志:田名瑜

田名瑜(1890-1981) ,字个石。湖南省凤凰县人。青年时求学于长沙,湖南高等学堂毕业。曾参与讨袁护法、北伐及抗日战争,担任大学与中学教师及报刊编辑。上世纪20-40年代,任大庸、沅陵、黔阳、凤凰四县县长。新中国成立后为国务院文史馆员。

他一生勤于写作,著作有《苦学斋诗稿》《早红词》《湘西献征》《湖南苗族记》《楚游屑录》《杜诗选抄注解》《残杂诗稿》《田名瑜诗词选》等十余种。《田名瑜诗词选》共收诗词四百余首。南社诗人评他少年时诗“沉劲有力”,“诗意苍茫,奇气旁溢”,并非溢美之语。他的诗词关心时事,心系民族和国家命运,抒发高远志向与耿介个性,精于用典,诗风劲健,显示出深厚学养与浓厚家国情怀。

表现抗日救国的爱国情怀、坚决抗敌的斗争精神与舍身忘死的勇士品格,是田名瑜诗歌最值得推崇的主题,昭示着田名瑜诗歌的重要思想价值与教育意义。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11月,以湘西子弟为主体的123师开赴浙江嘉善一带,与日寇喋血苦战七天七夜。田名瑜此时年近五旬,勇赴抗日疆场,任该师驻衢州办事处主任,往来各地,出入抗日前线硝烟战火之中。戎马倥偬之中,他写下许多壮怀激烈的抗日诗篇,表现出英雄般的抗日之志。

七律《自嘉善军中回杭州,西湖小倚,百感苍茫》写道:

苍莽阵中歌猛虎,独生湖畔一徘徊。

可怜西子俱愁绝,勿使胡儿牧马来。

菰菜叶根未零落,两峰南北尚崔巍。

平生耻作新亭泣,要向河山洗劫灰。

此诗写于抗战之中,为作者自嘉善军中回到杭州,路经西湖有感而作。作者无意于游览西湖美景,而是在西湖边徘徊惆怅,面临山河破碎,表达收复失地与不做忘国奴的决心。

七绝《自杭州还抵衢州,友言旋湘》(两首)表达了勇赴国难、不惧征战艰苦与危难的壮志之心。其一为:

晚寒刻意酿春愁,尘劫兵戈亦壮游。

雨雪针肌灯一角,潇潇午夜到衢州。

其二为:

征车苦雨渡江迟,短袂寒生故国思。

敌骑纵横疆事急,艰危岂肯说归期。

这两首七绝写自己作为抗日壮志出征的情景,表现的却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不惧寒冷、克服思乡愁绪与把抗战进行到底的决心。第一首写午夜冒着雨雪寒冷到达衢州的情景,洋溢的却是一种在抗日战场上勇于征战的乐观心态,把出征当做人生的“壮游”,看不到深夜军旅劳顿的疲惫。第二首写坐军车在苦雨中渡江,虽然产生思乡情绪,但在日寇践踏国土的危急——即“敌骑纵横疆事急”的关头,诗人迅速打消了个人的思乡情,心中燃起的是不顾艰难和危险,誓将与敌人抗争到底的坚强爱国信念。这样,就有了“艰危岂肯说归期”的豪情。

七绝《倭奴》在谴责日寇犯我河山兽行的同时,表现了誓死抗日的精神:

倭奴喷血满江山,马革沙场愤傲间。

弹雨枪林存性命,当时不意可生还!

作品写于抗战之后,以回忆的口吻抗日杀敌的精神状态,表达对日寇侵华罪行的痛恨。面对日寇侵略,作为抗日铁血男儿的作者却立志像汉代伏波将军马援那样不畏“马革裹尸还”,因而勇敢地出入到枪林弹雨之中,置生死于度外。至于能够活着回来,则是当时没能想到的。

对军阀混战的谴责,对战乱带给人民灾难的痛惜,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是田名瑜诗歌的重要主题。其长篇叙事诗《乙丑三月初六夜,官兵出凤城,越二十日使稍归集,歌以当哭》写道:

军鼓四十里,赤燧炙城面。

一夕羽书至,痛哭惊万变。

铁城詄荡开,官民同奔窜。

老羽弗相保,骨肉疏离散。

呼泣不成声,事急失共盼。

或臂罥山枝,或趾坠溪涧。

跤跤求空藏,闻声怯若鹌。

昼饥啜草根,夜卧拥草荐。

噩言搜诸野,心碎肉牙站。

……

乡山六十年,复此大构乱。

险犹悸当前,宁堪更多难?

古人安边策,一一皆可按。

还我太平时,田园事耕灌。

这首叙事诗的背景,是1925 年凤凰县经历的一次军事恐慌。当年农历三月,川军熊克武部过道凤凰,凤凰县官民闻迅出城避难。此诗不仅以叙事的口吻交待了这次事件的缘起、经过与影响,特别是书写了川军入境导致凤凰军民逃难的惨景(如百姓骨肉离散,担惊受怕等),具有诗史价值,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动乱的忧虑,对和平的向往,对恢复农业生产的期待。

(未完待续)

--> 2023-04-19 1 1 团结报 content_108754.html 1 苗族作家文学读本(湘西州部分)(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