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廷亮 陈奥琳
在湘西土家族地区,有许多以“树木”“马蹄”“卸甲”命名的地名,如龙山县里耶镇有树木(峒)村、永顺县灵溪镇有树木村、首车镇有树木沟等;龙山县农车镇有马蹄(寨)社区、保靖县碗米坡镇有马蹄枯等;龙山县红岩溪镇有卸甲(寨)村等。这些地名从汉字字面上看似乎就是“树木多的地方” “有马蹄踏过的地方” “卸下甲胄的地方”。但如果这样解释那就是望文生义了。其实,这些地名都是典型的土家语地名, “树木”“马蹄”“卸甲”都是土家语的汉字记音而已。
在湘西土家族地区,凡是以“树木”命名的地名,并不是汉语的树木,土家语的“树木(suf mux)”或“宋姆(sonɡf mux)”是“祖先”的意思。在土家族史诗《梯玛神歌》中就有“树木梯(suf mux tix)”——敬祖先,“ 树木妥(suf mux tof)”——祖先还愿。如龙山县里耶镇土家语地名“树木峒(suf mux donɡf)”就是因为这个地方是龙山县南半县的彭姓土家先民最先到这里安居的,彭姓后裔为了纪念这重大的历史事件,就把它称为“树木峒 (suf mux donɡf)”,即“祖先居住之地”,而并非《湖南省龙山县地名录》(1983年版)所说的“该村有古树数株,因而得名。” 同样,永顺县灵溪镇的树木村、首车镇的树木沟等 这些冠于“树木(suf mux)” 的地名也都是“祖先居住之地”, 而并非《湖南省永顺县地名录》(1982年版)所说的“该村沟旁原系大树林。”
在湘西土家族地区,凡是以“马蹄”命名的地名,并不是汉语的马蹄,而是典型的土家语地名。 “马蹄”是土家语“mavtif(马替)”,它和汉语西南官话的读音相近。由于时代久远,这“替”(tif)变为“蹄”(tir)。土家语称“蜂(湘西方言叫‘雷蜂’)”为“马”(maf),“蹄”是“tif(替)”的音变,是“捆”或“套”的意思。因而“mavtif(马替)”汉译为“蜂捆”或“蜂套”。这是典型的土家语结构,颠倒或调换这个结构,即成“捆蜂”或“套蜂”。土家人有养蜂套蜂和用蜂蜜酒、蜂蛹款待上宾的习惯。而蜂蛹是高蛋白的营养物质,油炸的蜂蛹更是招待贵客的佳肴。土家人用一根长线,一头挽个套,另一头捆上一点带有肉丝的棉花或纸片,把有套的那一头放在有花的枝干或花心边。当雷蜂子钻上套,即锁住蜂腰。蜂子就拖着棉花或纸片、鸡毛飞回蜂巢。 套蜂人只要尾随空中套住蜂子的棉花或纸片就能找到蜂巢,然后用火烧蜂巢,取出蜂巢里的蜂蛹 。因而土家语地名“马蹄”——“mav tif(马替)” 就是 “套蜂子的地方”,此地因雷蜂子多、套蜂如愿而得名。 而并非《湖南省龙山县地名录》(1983年版)所说的“该村的老街岩石上,有马蹄足迹,故名。”更不是《湖南省保靖县地名录》(1982年版)所释义的“该村地形似马蹄,而且四周高,中间低,故名马蹄库。”
在土家族地区,还有以“卸甲”“谢家” 命名的地名。如龙山县红岩溪镇有卸甲寨, 而在武陵山区其他土家族地区还有很多以“卸甲”“谢家” 命名的地名,如贵州铜仁市江口县有个“谢家坝”,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有个“谢家坪”,张家界市武陵源区有个“卸甲峪”,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有个“卸甲坝”,湖北省松滋市还有个卸甲坪土家族乡。从相关县(区)的《地名录》看 ,多半是根据汉字记音释义为“某人在此卸甲”或“姓谢人家居住之地”。 如《龙山县地名志》(2020年版)释义:“传说土司王战败马失坝后,丢盔卸甲于此地逃离,故名。” 果真如此吗?这“谢家”、“卸甲”的文化内涵究竟是什么?笔者在实地调查时发现,当地的土家老人称“谢家坝”为“谢嘎坝”(xiev ɡav baf);“谢家坪”为“谢嘎坪”(xiev ɡav pinɡr);说“卸甲峪”为“卸嘎优”(xiev ɡav youx);说“卸甲寨”为“卸嘎寨”(xiev ɡav zaif),总之,“谢家”或“卸甲”都是土家语“谢(卸)嘎”(xiev ɡav )的音变或误记。
那么土家语“谢嘎”(xiev ɡav)是什么含义呢?土家语称“铁”为“谢、卸”(xiev);“嘎”(ɡav)(甲、家)是“挖”。故“谢家坝”是“谢嘎坝”(xiev ɡav baf)、“卸甲寨”也是“卸嘎寨”(xiev ɡav zaif),它们的汉语直译是“铁挖寨”,是典型的土家语(宾--谓)结构。颠倒这个结构,这些地名的汉译是“挖铁坝”、“挖铁坪”、“挖铁寨”、“挖铁村”和“挖铁坝”,土家语的“峪(优)”(youx),是“村寨、山寨”。这些地名都是因当地曾经以开采铁矿为支柱产业而命名的,有的一度兴盛,有的延续至今。既非“谢姓住地”,更不是某人在此“卸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