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顾勇兵
4月18日至4月21日,中国报业协会先进工作者优秀案例发布会暨全国百媒定州行采风活动在河北省定州市举行。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央媒及上海、重庆、内蒙古、湖南等28个省(区、市)的150多家主流媒体260余名社长、总编辑和编辑记者走进定州的古街新区、城市农村,感受诞生过廉颇、李延年、刘禹锡、崔护等著名历史人物千年古城的深厚底蕴,见证加快跨越赶超、建设现代化高品质中等城市的定州实践。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在这里,古街与新区活力迸发。
千年古城迸发新活力
用定州人的话说,吹来的风是文化,走过的路是历史。
在定州市古街内的贡院,两棵270多岁高龄的槐树高大挺拔、枝繁叶茂,静忆清代科举考试之往事,喜望当下文旅发展之前路。
定州市是河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山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历史上就是辐射周边的经济、文化中心,现有国保单位9处、省保单位15处。先后涌现出战国名将廉颇,汉代音乐家李延年,唐代诗人刘禹锡、崔护,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现代人民艺术家张寒晖、著名教育家王森然等历史名人;隋代杨坚,宋代司马光、韩琦、苏轼等曾在定州任职,可谓“人杰地灵”。
如何才能让沉淀的历史开口说话、迎客变现?
定州市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为引领,推进唐河流域综合治理、众春园、“五馆三中心”、大道观玉皇殿环境整治等项目,谋划实施郊野公园、古城三期、南城门片区改造、汉文化苑、王灏庄园保护修缮等项目,高标准规划建设河北省第七届园林博览会主展馆、地市展园,打造了一批高端景区,全方位展现历史之美、生态之美、人文之美。
同时,持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支持定瓷、缂丝、秧歌等非遗项目保护传承。依托文物古迹、馆藏资源、非遗产品等要素,创新研发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特色文创产品,推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完善非遗名录保护体系,深入实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加强非遗工坊建设,谋划筹建非遗文化大集,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展示展演活动。
此外,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引领,按照“业态主题化、商业遗产活态化、游憩节点情境化、民俗活动节庆化”的思路,导入沉浸式、场景式、体验式文旅新业态。在崇文街、宋街进行业态设计,布局工艺作坊、古玩字画、主题客栈、密室逃脱等文化娱乐馆。健全“夜景、夜演、夜宴、夜娱、夜购、夜宿”六夜体系,让游客演在故事里、玩在大片场、吃在故事中、住在剧情内。打造文艺演出、竞赛、灯会、花会等娱乐项目,开发国学教育、科举文化体验等研学旅游产品,让游客愿意来、留得住、玩得好。
依托独有的资源优势,打造更有活力、更有魅力的文旅产品……定州人在书写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大道上昂首阔步。
科技创新激发新动能
抓科技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在科技创新之路上,定州市始终将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培育创新主体,推动协同创新,推进技术改造创新,加快科技平台建设,优化创新生态。
培育创新主体,驱动产业升级。加快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科技园区”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推动“产学研用”从“结合”走向“深度融合”,建设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和孵化器19家。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提升”计划,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机制。至2022年底,共培育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86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9家、河北省创新型中小企业46家。
优化创新生态,激活创业活力。深入实施“京津研发、定州转化,雄安研发、定州智造”产业计划,深度对接京津科技创新资源,重点围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引进一批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和高成长性企业,促进创新要素向定州聚集。仅2022年,定州市举办中科院创新成果进定州对接会,与28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实现技术合同成交总额8.56亿元。
做强创新平台,助力成果转化。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转化一批科技成果。注重搭建创新平台,累计建设省级技术创新中心8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试点)3家,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7家、省级科普示范基地6家。用好“产学研”成果,多次举办“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促进当地实体经济与全国10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对接合作关系,签约落地产学研合作项目45项,达成合作意向100余项,填补国内空白技术和专利9项,规上企业实现了设立研发机构、产学研合作“两个全覆盖”。
2022年,定州市获评全国科技创新百强,科技创新能力跃升至河北省第6位,连续三年保持第一方阵。
一项项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为定州市的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添薪助力。
产业发展释放农村新潜能
春风化雨,花开遍地。
明月店镇三十里铺千亩海棠园内鲜花盛开、游人如织,不远处有一座建于明代的驿站——明月驿。古典元素与现代气息在这里相得益彰。
东亭镇东胜生态园占地3000亩,各种苗木成方连片、错落有致。在这里,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健身娱乐、健康养生、农业科技示范、中小学生科普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农家特色餐饮交相辉映,高峰期游客日流量达3万余人。
东亭镇黄家营村的黄家葡萄酒庄,拥有园林休闲区、历史文化区、葡萄种植区、葡萄酒酿造区和综合服务区。在这里,葡萄种植、加工和酿造与生态观光旅游“携手前行”,年均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带动周边1000多户农民走上了葡萄种植的致富路,为200多名农民提供就业岗位。
在定州的广袤田野上,采摘园、生态园比比皆是,人们在风光如画的乡村里赏美景、品美食。乡村旅游让定州农村的生命张力更为强盛。
东留春乡北邵村,依托当地丰富的富硒土地资源,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发展富硒黑小麦产业,并延长产业链,建成日产10吨石磨面粉加工、挂面生产烘干一条龙的综合加工厂,与邵康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建成总投资3000万元的邵康农业产业园,生产黑小麦石磨面粉、麦片、挂面、麦仁以及馒头、包子、饺子等各种黑小麦特色产品。目前,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万元。
砖路镇张家庄村,借力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这一国家团队平台,依托河北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有限公司优质创新资源,实现了播种、生产管理、收割和整理分装全程机械化,建成韭菜产业生产水平领先、品牌知名度高、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一村一品”示范村。
目前,定州市已形成号头庄乡奶牛、砖路镇肉羊、大鹿庄乡辣椒、邢邑镇鹅等一批独具特色的农业特色产业,并实现全产业链发展,认定农产品区域品牌5个、“三品”认证3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个,拥有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个。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兴了产业,旺了民生!
定州市的苗木花卉,让人眼前一亮。
在大辛庄镇的东四旺村,村里的草花苗木种植合作社种植时令花、观赏草、水生植物等百余种,产品销往北京、天津等十几个省市,带动村民年增收500多万元。目前,全镇苗木花卉种植面积达6万亩,注册涉林企业393家,相关行业从业人员2.8万人,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苗木花卉20万亩,年产苗木15亿株(盆),年产值达28亿元。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定州市建立了现代科技苗木产业聚集区、种苗繁育基地、造林苗木基地、城市绿化苗木基地等专业生产区,苗木花卉种植面积超过30万亩,年销售收入达57亿元,从业人员8.6万人,人均增收1.2万元,形成了生产、销售、服务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定州已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苗木驯繁基地,被认定为“国家苗木花卉产业示范园区”,获评“河北省森林城市”“河北省苗木花卉之乡”等称号。
产业的蓬勃发展,释放了广大农村前行的潜力,勾勒出定州人乡村振兴的动人画卷!
(张春红、赵珍珍、牛勇、张玉凤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