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欧阳仕君
杨花英是吉首市委党校(行政学院)的一名教师。身在基层,却志向高远。她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主题、融入工作岗位,始终坚守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初心,工作十余年来,调研的足迹遍布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通过扎实的调研和不懈的努力,她主持完成省级以上立项课题18项,在专业报刊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科研论文省级以上奖励达30余项。
在读书时期,杨花英就对将来干什么、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有过严肃的思考。大学本科毕业后,她在上海工作过一段时间,东西部的差距之大刺激了她的心。后来在报考研究生中,她选的专业就是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她决心尽自己的力量回报社会,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
与时俱进,做新科研人
2010年,杨花英进入吉首市委党校工作后,将科研工作放到头等位置。
2011年,杨花英成功申报立项省级课题2个,成为吉首市委党校在科研工作中的一大突破。2012年,她参与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资助项目“新农村视野下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研究”,成果被评为“优秀”。
2014年,为了完成国家统战部委派到湘西州委统战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问题研究》这一课题研究,她和课题组其他成员在炎热的夏日,克服各种困难,奔赴到云南楚雄州、青海海南州、湖北恩施州,以及吉林的延边州等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在云南调研时碰到了泥石流和地震,但是为了争取时间,他们仍然坚持调研。
2016年,她将自己研究成果《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研究》带进课堂,受到学员欢迎,实现了“教研咨学”一体化的良性发展。2021年,她参与完成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重大委托课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科研成果被评为“优秀”。调研中,她克服了疫情带来的各种困难,带着调研问卷材料走进农村,走进访谈对象的工作一线,流过多少汗、吃过多少苦只有她自己知道。后来,她带着这一成果参加了“全国党校系统“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理论研讨会”,并在“人才振兴”分论坛做主题发言,得到了与会主持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李志明教授的高度评价。
从入职至今,杨花英贴近时代做科研,做到科研论文有“名篇”,科研成果有“优秀”、咨政成果有“名策”。她主持或参与的项目10余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其中,她撰写的《壮大县域实体经济研究》在湖南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理论研讨会荣获“一等奖”;她主持的《武陵山片区优惠政策比较研究》获得湖南省民宗委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她参与的《民族区域自治背景下的民族区域自治法研究》获得中央统战部理论研讨会“三等奖”、湖南省委统战系统理论研讨会“特等奖”。
双语宣讲,做不一样的党校教师
用学术讲政治是党校教师的庄严使命。
近年来,杨花英先后承担开发了《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路径研究》《湘西州吉首市承接产业转移对策研究》《感悟思想之光 照亮新时代青年赶考之路》等多项经济学、党性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专题,取得了较好教学业绩。
杨花英说:“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党校老师就要先学一步。”为了做到这一点,她曾专门去中央党校学习,听专家讲课。她也暗下苦功,有一学期,她一口气“啃”了十几本关于马列的著作。
在党的创新理论宣讲中,杨花英有个拿手好戏,就是“双语宣讲”。她是凤凰人,自小讲苗语。为了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到老百姓家,每次下基层宣讲前,她都先将其翻译成苗语。去苗区她就用苗语宣讲,她通过“讲理论+讲故事”的方式,用鲜活的“身边人、身边事”,以群众的视角,详细阐述了党的创新理论、国家的发展成就,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在吉首的广袤乡村,她将党的创新理论用灵活多样的形式“飞入寻常百姓家”,讲参与、说成就、话感受、谈变化,广大群众普遍感到党的创新理论近了、活了,能够坐得下、听得进、记得牢。
由于工作出色,工作第二年,长沙县委党校拟引进杨花英去该校工作;后来,吉首市委宣传部有意要把她调到部里工作。每次,杨花英都选择了继续坚守,坚守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党校一线。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初心,她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