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3年05月22日

趣话农家春联

向卫华

出生在农村,又长期在农村工作的我,脑海中对农村过年家家户户写春联、贴春联的记忆,至今仍然特别的深刻,特别是那些风趣幽默的春联以及背后的故事,让我感悟和深思。

过年贴春联的习俗至今一直都没有中断。在我的记忆中,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春联政治色彩浓厚,但农村贫穷的现象却是不争的事实。我记得母亲在生产队劳动一个工分才两角钱,有好多家庭过年时连一张写春联的红纸也买不起。当然尽管那时穷,但穷的开心,穷并没有磨掉人们的生活热情,于是把写春联当作一种随意创作,抒发出了他们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寨上有一户姓胡的人家,儿女多,常常吃了上餐愁下餐,不过老胡有点文化,于是过年时写了这样一副春联,上联:粮多鼠捣蛋;下联:肉肥狗红眼。算是对自家的贫穷日子起到了一些自我安慰的作用。还有一家困难户,过年时连白纸也买不起一张,便用木炭子在门柱上写了一幅很“特别”的春联,内容是这样的,上联:因为没钱买纸张;下联:把联写在门框上;眉批:缺衣少食。还有一个鳏夫,贴的春联也很有意思,上联:一人一碗一口锅;下联:无儿无女无老婆;眉批:无依无靠。如今,说起这些往事,恐怕好多人都不大相信,但确实是那个年代里的真实写照。

“吃的是盐和米,讲的是情和理。”农民是最现实的,这同样可以反映在春联中。小小的春联不仅弘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而且也寄托着农民一年又一年的希望和梦想。八十年代初,当地农村改革虽然还处在黎明前的黑暗中,但曙光已现。那时田土虽然还没有承包经营到户,但生产队分成了几个作业组,自愿组合,日子也就一天天的好了起来。为表达这一喜悦之情和感恩之情,寨上一户农民贴出了“大锅饭往年亏款,作业组今岁余钱”这样一副对联。过了两年,田土终于承包到户了,大家全都憋着一股气、一股劲地干,粮食多得没地方存放,手头也宽裕了许多,再也没听说过哪家没钱买不起红纸写春联的事了。

这时,我家已经随父亲进县城了,过年回到家乡,家家户户都贴上大红春联。叔父家贴的是这样一副春联:“责任种田,五谷丰登,银行存款增十倍;包干分配,百业兴旺,仓里储粮翻两番”,讲述的是当时最具现实意义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堂哥家贴的则是:“往年惟望三餐饱,近日还须五味全”,改革开放为乡亲们带来了实惠,大家把它用春联的形式张贴在门口,托物寄情,直抒胸臆。这些春联,不仅承载着我的成长记忆,也带上了时代变迁的足印……

我调到乡镇工作后,经常走村串户,看到一些农村人的家门口贴的春联,感觉农村人的文化程度虽然普遍不高,写春联也就不管那些“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等格律的要求了,只要能寄情抒怀就行,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别有一番趣味。“十屁股债还了九屁股,一肚子货竟常空肚子”,这是平时特爱说笑话的一位老伯家贴的春联。他酷爱读古书,满腹经纶,爱讲故事,由于嗜好赌博,使原来富裕幸福的日子变得紧张起来。后来因为其赌性不改,于是免不了还得债台高筑。“十屁股债还了九屁股”,当然还有一屁股的债没有还;“一肚子货竟常空肚子”,一肚子的学问却搞得自己及家人常常填不饱肚子,好在他很乐观,寄希望于下一年,且看横幅:来年再看。这是自我解嘲型的对联,其冷冷的幽默,让人特别想笑而又实在是笑不起来。

还有一个农民,以前因为家穷,由父母做主结了婚,但一直感情不和。如今粮多了,钱也多了,头等大事就是换老婆,因而离了又娶,闹腾的整个村里人都说三道四。于是他写了副春联贴在自家的大门口:一脚踢开眼中钉;双手抱来如意花。对此,从门前过路的村人指指点点,他却笑眯眯地指着横批说:“我写的这个多好!”还有一户人家,男的长期在外务工,过年时没有回来,女人没有多少文化,平时有些不安分,于是在求人写春联时遭人戏弄,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对联贴在窗户两边,惹得一些光棍汉春心荡漾,夜夜有人敲壁板,搞得这个女人十分烦恼,只好跑到乡政府告状。此事一时成为村人茶余饭后的笑谈。

有人说,诗在民间。依我看,幽默更在民间。高手在民间,民间藏高人,群众才是真正的语言大师。我常从农家春联中看到农村人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幽默的才华,诙谐的情怀,他们活生生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敢笑、骂、戏谑、嘲讽、怒吼……近乎放肆的表达着自己的感情世界,演绎着生活的喜怒哀乐,真让人痛快!

如今,春联都是印刷好的,制作的非常精致精美,年前满大街挂得都是,红红火火的,只需自掏腰包就行了,无论什么样的内容和式样的春联都有。如此,就少了许多情趣,那些所谓“农村文化人”自编自写的风趣幽默的春联,也渐渐地离我们远去了……

--> 2023-05-22 1 1 团结报 content_110906.html 1 趣话农家春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