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一飞
一、雄 锤
“雄锤”一词,在湘西方言中是一个幽默俚语,专指家猪、野猪和熊的大鼻子及嘴巴,而且是鼻子和嘴巴的合称,有音无字,本文作者以汉语普通话的“雄锤”二字谐音来表示,“雄”字音“xiong”,但声调在方言中应读为去声,即读为第四声,“锤”字则应读为轻声,西南官话区的人,比较容易发出“雄锤”这个方言音。
在湘西,但凡一说到“雄锤”,人们都会发笑,因为此乃民间一贯的幽默也。能够与“雄锤”一词精准搭配的,也只有一个“拱”字。推测起来,可能是因为家猪、野猪和熊这类动物的鼻子和嘴巴集中生长在一个特别突出的部位,而且是与生俱来的攻击性武器,威力巨大,所以才有专门的词语来形容之。猪们熊们一生沉重笨拙,行动不便,但老天爷是公平的,赐予了一个杠杠的“雄锤”用以谋生自卫,配合这个“雄锤”的,是猪们熊们同样杠杠的个性。“雄锤”一词,除了指猪们熊们的鼻子嘴巴外,在湘西方言中还暗含得有“大”“长”“粗”“硬”“狠”“笨”“野”的意义,那些体型小东西也小的动物,即使鼻子嘴巴也长得集中,却是配不上“雄锤”这个词的,例如狗和狼,以及鸡鸭鹅等。一般来讲,猪们熊们以外其他动物的,包括人的,鼻子是鼻子嘴巴是嘴巴,都是分开来称呼的,从来就没有一个专门的合称。在湘西一带,如果哪个用“雄锤”一词来指称人的鼻子嘴巴,或者猪们熊们以外的任何动物,就会闹出大笑语,闻者绝对会哈哈大笑;要么,就是想骂人或讽刺人是畜生,就用“雄锤”一词来故意指称其鼻子嘴巴。从“雄锤”这个词的实际运用来看,我们又可以得出进一步的分析推断结论:人类自然应当是先有语言,再有文字的。生活中,仍然在流传的许多有音无字的方言词语及概念,其实就是最原始的语言活化石,表达的是远古祖先们一刹那间的诗性文化顿悟,或者认知的生理性突破,完全可以进行知识考古。
湘西方言中,也有“雄”这个字音的,譬如“雄起”“雄雄的”等,其义为“威武雄壮”“阳刚豪气”,还有“耀武扬威”“炫耀”的意思在内;而“雄锤”中“雄”(xiong,去声)的音词,单独用的时候,还可以表示“装腔作势”“假正经”等方面的意思,是贬义词,譬如,他这个人有点雄雄(xiong,去声)的,是说这个人喜欢装腔作势;而如果说“他现在好得很,一直都雄雄(xiong,阳平)的”,则说的是这个人状态好,很健康很威武。词语的音义相称,最初全凭了祖先的发明和约定俗成,没有什么天大的理由可讲的。当初的那个老祖宗,如果硬是要把“嘴巴”改称为“屁眼”,把“手”改称为“脚”,就这么一直约定俗成下来,到了我们这个年代,大家可能也都已经叫得很顺口了,绝不会起丝毫疑心,正如我们现在嘴巴硬是嘴巴屁眼硬是屁眼一样。
二、拣菌子
在湘西一带,有到山里去拣菌子的习俗,有的拣来自己家里吃,有的拿去卖钱,大多是小孩子出来到处拣,边玩边拣;也有的是老婆婆上山做事的时候,顺便拣点。特别是到了下雨后天刚放晴的时候,再专门出去拣,山上会长出很多菌子,累积了一背篓菌子,清早出去一起卖。拣菌子的时候,顺便砍点柴禾,就可以了。拣菌子其实就是上山玩耍,有的是时间玩耍,哪么玩都不会过分。大人也好,小孩也好,不去玩耍,没时间玩耍,人生还有个什么意思?
湘西拣菌子的工具,很简单,一个背篓,或者竹篮,外加一把长把砍刀,大约1米长吧,翻拣草丛树叶的时候不用弯腰,用刀尖挑开即可;背篓或竹篮底部,垫些松针树叶,好放菌子。在湘西,1只菌子的称呼,叫做“朵”,看见1只菌子,说成“1朵菌子”;许多集中在一个地方的菌子,叫做“窝”,看见很多菌子在一个地方,叫做“1窝菌子”。湘西菌子有多种称呼,通常叫做“枞菌”,大多生在枞树下面;有的叫“寒菌”,分“黄寒菌”(稻黄菌)“乌寒菌”(重阳菌);有的叫“雁鹅菌”“雁来菌”,寒露时,雁南飞之时的菌子,味道最佳,故名之;还有的叫做“二月菌”(桃花菌)、“三月菌”“六月菌”“九月菌”(乌枞菌),完全按季节来命名的;还有的地方,叫做“平菇”“冻菇”。菌子的颜色,随着季节而变化,由乌而黄,也有白色的。所以,在湘西,菌子的名称是按照季节和颜色来命名的。只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罐罐菌”,形似小罐,故名之。湘西的野生菌子,是不能人工培植的,只能跟随大自然的节奏,去山里拣。每年春秋两季,山上都会长很多菌子,每次大约20来天的时间。野生菌子的吃法,也很简单:1.炖汤喝,鸡肉汤,或者猪肉汤;2.炒肉吃,猪肉为主;3.炸菌油,可长期保存。野生菌子不宜长时间存放,也不太适合晒干。比较而言,炖汤喝味道鲜嫩点,菌油只能下面条时作为佐料,放一点,调味。前些年,野生菌子的价格卖到120块钱1斤,馆子里面天天一大桌一大桌的,如今菌子的价格40、50元1斤也买得到,老百姓吃得起了。拣菌子切记要分得清哪些是可以吃的,哪些是有毒的。有毒的菌子,大致是这种特征:1、长在阴暗、潮湿、肮脏的地带;2、菌盖凸起,形状怪异,颜色艳丽;3、味道怪异;4、折断处流浑浊稠汁。
饮食是什么,人就是什么;饮食所包含的“素质”,就是人的素质;不违背良心和自然本性的饮食,才是符合天性的饮食;一个社会的饮食,也是观风察俗的窗口,时代精神的缩影。吃什么,你就是什么。从前,上山拣点菌子什么的,只是贴补家用,算是一种儿童游戏;如今,似乎一切都是为了钱。
三、翻拿岩
翻拿岩,是湖南湘西一带的方言俚语,也是常用口语,除了“翻”字可以在普通话里面找到相对应的字外,“拿岩”两个字,找不到合适的词对应,只能用谐音的方式来记录表达。“翻拿岩”是湘西的一种日常渔猎习俗,就是到河里捕捉螃蟹的意思。
“拿岩”一词,在湘西方言俚语中,指的是螃蟹。此处的“岩”字,方言发音“呆板”的“呆”(ai,阳平)字发音近似,不能读成普通话“岩石”的“岩”。在湘西方言中,“岩石”“岩头”中的“岩”字,一律说成“呆板”的“呆”(ai,阳平)。石头,在湘西汉语方言中,就是说成“呆头”。“螃蟹”为什么叫做“拿岩”?难于确考。民间有一种推测:“拿岩”一词,有人认为是湘西本地的土话,可能是用捕捉的动作来指称“螃蟹”。湘西的螃蟹,常年与好山好水打交道,性情淳朴温顺,不知道躲避人,壳身柔软洁净,肉嫩,大多藏在溪水清流的岩石底下,翻开岩石,拿开岩石,轻轻松松,就能捉到手;那些心思单纯的“拿岩”们,一直以为湘西永远是世外桃源,安心地趴在千年不动的河底石头中间,不肯逃走,诗意栖居。就这样,日子一久,两条腿的人类,就把八条腿的螃蟹顺口叫做“拿岩”了,形象生动。在湘西州花垣县一带的苗语中,“螃蟹”一词的读音,大致相当于普通话的“达遮”之音。也有人认为,“拿岩”一词,可能是从湘西州首府吉首市周边的某种苗语或土家语中谐音转译过来的。在湖南张家界、常德一带的方言口语中,螃蟹被称为“螃卡”,很少说成“螃蟹”的,因为用方言说“螃蟹”的话,会很拗口;说成“螃卡”,就很顺溜,“卡”应当是一个装饰性的尾音音缀而已,有点类似于发语词、感叹词的作用。“螃卡”这个词词儿,在湘西方言土话中,也广为流传,主要是在城镇之间及周边郊区流传;“拿岩”一词,则在偏远一点的山里乡村之间,流传得多一些。去河里捉螃蟹,可以说“翻拿岩”,给人的感觉很自然亲切,好像儿童游戏一样;但是,一般不会说成“翻螃卡”,那会顿时就让人发笑,给人一种生硬粗鲁的感觉,时刻生杀予夺似的。
在民间流传的一些祖传秘方中,也有用青嫩螃蟹做药引子,配以草药,治疗肩周炎等疾病的,很灵验。在湘西泸溪县,有一个美丽小镇,起先是叫做“狗爬岩”,后来叫做“狗拉岩”,再又叫做“狗放岩”;现在,已改为“解放岩”乡。当地传说,刚开始狗爬岩,爬不起了就拉,拉不起就放了。“拉岩”和“拿岩”的音,有点近似,有时也会听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