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吴宜芝
“今天游客会更多,我们要打起精神来。”6月1日上午,在凤凰县麻冲乡竹山村的一座老宅里,穿着苗服、戴着老花镜的两位老者正在聊天。这两位,一位是72岁的龙送梅,一位是60岁的黄金兰,她们正开始一天的苗服制作与展示工作。
她们本就喜欢做苗绣,如今在这里,每月劳务工资2000多元,还享有免费午餐,所以制作得更加卖力。
做个日常的手工,竟然也能拿工资,原因何在?在于竹山乡村游火了。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民风民俗,昔日贫穷苗乡通过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从“活起来”到“火起来”的华丽蝶变。
旅游正在重塑这个偏远的苗族村寨。
乡村景区化 深山苗寨成“网红”
《竹山花开》实景剧里,沉浸式体验,参与一场独特的苗族婚礼;竹山乡居民宿中,听风枕月,享受一段闲适的自在时光;无边泳池内,玩水嬉戏,尽揽醉人的山水风光……
5年前,竹山村还是一个交通闭塞、十分落后的深度贫困村。全村310户1256人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5户274人。
竹山村建寨已有五百年,苗族建筑、民俗保存完整,是中国传统村落。如何挖掘潜力,让这块璞玉“活”起来?
2018年3月,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驻村帮扶竹山,发挥行业优势,引入市场主体,发展旅游产业,唤醒沉睡的文化和生态宝藏。
2019年7月,凤凰旅投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立足当地山水和民俗,创新打造旅游产品,先后开发了《爱在竹山》沉浸式体验景区、苗岭无边界温泉泳池、星空露营基地、竹山乡居民宿、竹山酒庄等特色休闲度假产品。同时,进一步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实现“村在景中,村因景更美”。
如今,竹山村旅游如火如荼,2022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4.45万人,实现旅游收入2518.2万元。竹山村由一个深度贫困村变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并成为中国扶贫交流基地、全国脱贫攻坚考察点。
文化场景化 传统手艺成“香饽饽”
头戴斗笠、裤脚挽起、一手扶犁、一手扬鞭……在竹山村老竹寨里,村民吴国安正卖力驱赶黄牛犁田耕地。田埂上围观的游人跃跃欲试,脱了鞋,卷起裤腿就要下田体验。
“今年64岁了,以前赶着老黄牛养家糊口。现在,和老黄牛一起上班,我每个月能拿2000元工资,牛每年还有4000元补贴。”吴国安笑称自己和牛是“传统农耕图”的主角。
传统农耕场景,只是竹山村民族特色文化“大餐”里的一道“开胃菜”。
沿着苔痕石阶深入苗寨内部,青岩土屋,鸡鸣犬吠,炊烟袅袅,一幅竹山山居图映入眼帘。石阶旁,57岁的村民龙凤香正用普通话指导游客用簸箕“簸”玉米。
“村里搞旅游后,游客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很感兴趣,我就被安排在这里给他们展示簸谷晒谷,一个月能领2000多元。”通过几年的锻炼,以前不会讲普通话的龙凤香已能简单指导游客体验。
在竹山村,日常生活被“包装”成旅游“场景”,村民自如当起了“演员”。赶牛犁田、簸谷晒谷、舂碓稻谷、石磨豆花、纺纱织布、竹编工艺等内容成为游客打卡的”网红“项目,就连苗家人洗衣、做饭、熏腊肉等拙朴的传统农活,也吸引着游客们的目光。
就业多元化 村民钱袋“鼓”起来
“年纪大了,出去做工别人都不要,在村里还能做主角呢。”在竹山村编织坊,70岁的唐小荀正坐在纺纱机前纺纱,拥有传统手工艺的她和景区一同“火”了起来。
旅游带来了流量和人气,如何让村民实现多元化就业?
竹山村建立“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引导村民将民居、土地、山林、资金等作为股份,注入专业合作社,实现盈利共享。
“我不仅是演员,还是房东。我住的房子租给公司开发为编织屋,一年有3000元租金。”在竹山村石磨坊,村民吴显宇一边推着石磨,一边自豪地亮出自己的“双重身份”。
竹山村盘活闲置土地和特色民居,引导农户以土地使用权流转、房屋租赁或出售等方式转给公司统一开发。民居每户租金每年3000元至8000元,并按三年递增5%的标准补助。土地流转租金每亩每年300元至500元。
同时,竹山村按照每人2000元标准,引导景区及周边贫困人口入股旅游开发公司,每人每年享受固定收益160元。
“旅游合作社提供了232个就业岗位,村民成旅游合作社社员,且随时变身演员,实现了‘打工不出村,致富在家门’的目标。”30多岁的伍艺是麻冲乡下麻村人,竹山村火起来后,在外闯荡的她返乡就业,成为景区里的一名管理者。
入夜,在竹山村3组,《竹山花开》情景剧热闹开演,游客在绚丽的声光电中,体验村民自导自演的苗乡乡愁,感受深山苗寨的山乡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