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流
去年冬天,“围炉煮茶”火爆全国,其相关话题和点赞量在社交平台上的数据都十分可观。抖音平台相关话题观看量达30亿+,在微博该话题的浏览量达4000万+,小红书发布相关笔记10万+。
这项自带“流量”的经济消费模式,一出现,便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全国,同时带动了线上各大购物平台相关炭火、茶器等价格一路从十几元攀升至上百元。这项“流量经济”的出现,除了对消费起到了带动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可以说还兼具了“文化”属性。
首先,流量背后是社交的需求。社会节奏的加快,让年轻人期盼舒缓、诗意的生活。“围炉煮茶”最初的走红,是因为其满足了年轻一代对复古式缓慢生活的向往,“你以为喝的是茶,实际饮的是人间烟火”。这种“触手可及”的诗意远方,令人神往。
其次,我国传统制茶技艺和相关风俗申遗成功起到助推作用。从唐朝起,社会阶层、文化领域、医学宗教等都被“茶”所浸染。悠久的历史和申遗的成功,助推年轻消费群体更深入地了解茶文化。消费场景布置中包含的浓厚中国元素,也非常符合当下国家自强、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同时国潮崛起让年轻人更愿意去尝试和体验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围炉煮茶”受热捧,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传统文化的回归。
最后,全媒体矩阵的辐射式传播助推其快速发展。从“围炉煮茶”全媒体矩阵的辐射传播模式中我们发现,媒介传递出的情绪价值,充分满足了受众从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到亲身“体验式消费”再到传染似“自我传播”的途径。被媒介符号化、标签化的“围炉煮茶”,让体验过的消费者有了“身份认同”感,这些最终都转化为了经济价值。
随着天气转暖,围炉煮茶的“流量”逐渐消退,这款兼具文化属性的产品又该何去何从,才能持续为经济发展助力?
“围炉煮茶”对季节性要求高,适合寒冷的冬天,对场地要求较高,打卡需求大于社交需求,低频次消费,复购率不高。“围炉煮茶”还存在一些潜在问题:一是消费品质良莠不齐,一些商家利用“围炉煮茶”的噱头,打造网红打卡店,但价格昂贵,以次充好,让消费者感觉被“割了韭菜”。二是有安全隐患,“围炉煮茶”需要用炭炉,如果在室内进行,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引发事故。三是易引发盲目消费,年轻人容易有从众心理,体验一次“围炉煮茶”的费用并不便宜,但很多人依然盲目消费。
“流量”冷却之后,相关业态除了利用好产品所具备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强大的媒介宣传做支撑外,产品本身也需要适应市场进行调整。商家除了要拓展其他相关消费内容,更需深入挖掘茶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文化内涵,打造更具文化属性的产品来适应市场需求,以维护原有消费群体和吸引更多新的受众,如打造“围炉+美食”“围炉+音乐”等。同时,监管部门也要对这一新型消费方式做好监管,依法打击虚假宣传等行为,防止制造噱头过度营销和价格虚高等情况出现,营造健康有序、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互利共赢”的新市场。另外,媒体要切实加强对“围炉”经济的宣传引导,倡导理性消费。真正让“围炉煮茶”打破市场魔咒,破除“流量”壁垒,不止于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