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3年06月25日

走进湘西的“湘西人”

■ 张建永

湘西人有句俗话,叫走出湘西就成龙。这种案例多不胜举。我们从历史深处随便拿出几个人,他们一跺脚,中国历史都会震颤。搞政治的有民国时期国务总理熊希龄,领军打仗的有杨岳斌、罗荣光、田兴恕,玩艺术的更是灿如星汉,写文章有沈从文,绘画有黄永玉,唱歌有何纪光、宋祖英……都说湘西人只要走出湘西,个个成龙成虎,没有孬种。究其原因,自然是湘西独特的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之涵泳,而“令其渐渍汪洋”。

湘西鸿儒林时九,则正好相反,他是一位外乡人,上世纪五十年代来到湘西,而今鲐背之年,盘桓湘西七十三年。真是少小离家,老大不回,把一辈子奉献给湘西,在书画艺术、金石篆籀、考古鉴赏、著书立说等方面,成龙成虎,成就斐然。

先生及冠之年,便考入湖南革大第四期,后转入银干班(银行干部训练班),毕业后主动要求分配到湘西工作。那时湘西匪患未绝,经济落后,不仅山高路陡,还瘴气弥漫。但先生青春朝气,蓬勃昂扬,将全副身心投入到滚滚洪流之中。在工作中,他发挥所长,将“幼承之庭训,及长之所学”用于湘西文化建设事业。星汉挪移,日月变迁,不知不觉之中,先生已到鲐背之年。回望先生艰辛奉献之路程,令人感佩之至。正像毛泽东所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林先生便是一辈子做好事而不做坏事的湘西大儒。

先生之做好事,主要在湘西文博建设、考古发掘、金石篆籀、铜器铭文、殷墟文字、书画鉴赏、收藏研究、奖掖后学等方面。在文博考古方面,林先生作为湘西自治州博物馆原馆长和第一任文物工作队队长,开创了湘西文博考古事业。国内几个重大考古工程,如长江三峡流域考古、马王堆考古都留下了先生的足迹。在金石篆籀方面,尤为突出。特别是他的甲骨文研究和甲骨文书法高标独秀。在收藏方面,则善莫大焉。这次《林时九捐赠文物及作品集(展)》,足显先生博大之胸怀。

审读先生捐赠清单,虽然只有两页纸,但它延展开来的胸怀,则无穷之大。就像普希金诗句所说:“比海洋阔大的是天空,比天空阔大的是人的心灵。”鲐背老人对湘西这个第二故乡深切的爱,比海洋和天空更阔大。

这份发黄的清单,记载了先生捐赠的文物,其中包括明清古字画、碑帖拓片,以及古籍善本、玉器文玩等,共计百余件(套)。捐赠时间从1972年12月到1995年11月,时间跨度长达二十余年。这些捐赠品有的已在博物馆陈列展出,如姚元之的对联、汉砖砚、部分古旧碑帖等,也有从未展出的,如郑板桥的字幅、湘军水军统帅彭玉麟(雪琴)的《红梅图》、桐城派大家姚鼐的书法四条屏、董其昌的书法绢本手卷、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钱泳的隶书对联,金庸先生的先祖查继佐的《观瀑待琴图》,以及清代著名画家董邦达的山水图、著名书法家姚元之的隶书对联,上官周的山水图,林之夏的书法条幅,周少白的画,黄国栋的耄耋图等。

在我看来,先生捐赠尤为珍贵之处在于:

一、在特殊年代,收藏如此多的历史文物要冒极大风险。先生不为时局风向所撼动,坚持从厚爱中国历史文化立场出发,冒险珍藏,其精神实为难得。他的这一壮举,可定位为中华文化守望者的高度。先祖之文化成就,彪炳千秋,哪能任其涂炭。他勇敢地护卫着能够收藏到手的文物,且视为生命。这种精神可圈可点。

二、在物欲横流的当口,财富和金钱成了某些人成功的潜在标的。在这种时候,先生把价值连城的家藏文物捐赠给国家,其视金钱为粪土的高贵精神,不仅继承了传统文化中“达则兼济天下”的优良传统精神,还为现代社会树立了精神重于物质的先进观念。

三、这次捐赠文物作品集(展),能让读者大开眼界。既有美的享受,又有历史知识的涵养,还有对重要历史人物精神风貌的品鉴。不论是展览还是书籍,均饱满而充盈,实惠而润泽。教诲之大,润物之深,莫大于此。

先生乃宁乡望族,出身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其家学渊源,先生从小就表现出对古代字画、文物的浓厚兴趣。他一生博雅好古、精于鉴赏、乐于收藏,具有一眼识别真伪的能力。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林时九先生就把自己收藏的字画等文物陆陆续续捐献给了湘西自治州博物馆,这种“还珠于民”的精神,把湘西作为第二故乡的观念,以及做一个真正的湘西人的态度,为世人树立了精神标高。

天地浩渺,凡来尘往,先生独善其身,仁爱天下,观其展其作,能够深刻感受到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

(作者系吉首大学原正校级督导、湖南省旅游学会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湘西州政府智库专家)

--> 2023-06-25 1 1 团结报 content_112969.html 1 走进湘西的“湘西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