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朱开朗
“妹子,帮我取两千块钱现金嘛,我有急用!”“好咧大哥,你坐一坐,我这就给你取。”6月27日一大早,十八洞文旅公司的员工杨远章来到村中的助农金融服务站。他因事急需现金,却又没时间进城去银行提现,村里的助农金融服务站为他实现了以卡换现的需求。
“马上就是党的生日了,我们村里这段时间游客特别多。”杨远章说,“公司里这几天非常忙,差不多每天要接待游客两千来人。我需要现金,但是根本没时间去城里提款,幸好有麻妹妹在这里。”
杨远章口中的“麻妹妹”,便是十八洞村助农金融服务站的负责人麻小春。2015年,麻小春和丈夫杨远潮结束了多年的打工生涯,回到村里自主创业。杨远潮放不下家里的几亩地,一直忙着做农活,麻小春则卖些农产品、打打零工,小两口日子过得比打工时好了很多。
“那时候我就发现,村里人大多不会用微信和支付宝,他们要用钱时,就得远远跑去县城银行提款,”麻小春告诉记者,“刚好我听说农行在筹建助农金融服务站,我就去申请了。”
没有场地,麻小春就用自家的房子做场地;不懂账目,麻小春就一笔笔记、一笔笔学。2016年,十八洞村助农金融服务站就这么开起来了。
“老百姓需要取多少钱,我这里把现金给他,然后报送银行,银行就会扣除他卡里的钱,把相应的款项打到我的卡里,说白了我这里其实就是个中转站。”
渐渐的,村里人都知道有了这么一处方便取款的地方,麻小春也越来越忙碌。有时候,读小学的大女儿杨婉蓉在放学后也会拿起铅笔和演草纸,有模有样地帮妈妈算账。为了支撑这家助农金融服务站,麻小春全家都参与了进来。
“近几年来,村里的发展越来越好了,大家都会用手机支付了,有两家银行还在村里开设了分行。有时候我就想,我这个服务站是不是没必要开下去了。”当麻小春想要放弃时,一件事让她坚持了下来。
2020年的一天,70多岁的石婆婆来到服务站,托麻小春为其取出养老金。麻小春告诉婆婆:“婆婆,现在可以直接用手机付钱了啦,你要是怕麻烦难得来找我,我可以教你用手机付。”石婆婆回道:“年纪大了,眼睛花。根本看不清手机上的字。而且手机这个小小东西,万一坏了,我的钱会不会打水漂哦?麻大姐,我在你这里取了这么多年钱,我还是只信得过你。”苗家老人淳朴,不管对方多大年龄,总是一口一个“大姐”地叫。
这件事触动了麻小春。她说:“只要村里还有一个人需要,我就要继续做下去。”
到如今,十八洞村助农金融服务站的绝大多数服务对象都是村里的老年人,这些老人的卡里每月都会收到一笔养老金,老人们几乎全在服务站里领取养老金。
“村里现在大概有一百四五十个领养老金的老人。他们不一定每个月都来取。我们寨的杨爷爷,基本每三个月来一次;村口的石婆婆,大概半年来一次……”与老人们打交道久了,麻小春对村里老人的情况了如指掌,而村里的老人们,也对麻小春充满了信任。
提起麻小春,老人们总乐呵呵地说:“她就是我们的钱荷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