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雪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财政部门要准确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财源建设为切入点,通过稳定基础财源、发展骨干财源、开辟新兴财源、增加后续财源、深挖潜在财源,有效提高县域经济的“含金量”和财政收入的“含税量”,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稳定基础财源。当前首要工作就是稳住经济大盘,稳定基础财源,持续深入推进工业强县战略。一方面需要加大资金扶持,着力解决融资难问题,在可控的范围内加大力度支持有实力的中小微企业,以资金换资金,以货币换活力,引导金融“活水”流向中小微企业,扩大金融覆盖面,确保惠企政策直达市场主体,让有实力的中小微企业挺过“黑暗期”,迎来“曙光”,保存地方实力,有效培植地方税源。另一方面需要优化营商环境,企业发展需要的不仅是资金,还需要一个良好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政策跟踪问效,以“万名干部联万企”活动为抓手,围绕行业共性问题和企业个性问题,组建工作专班,细化纾困举措,从审批制度、用电、用工、减税降费、物流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帮扶,落实好减税降费、援企稳岗等纾困惠企政策,解决企业“后顾之忧”,实现“企业得利,财政增收”的双赢局面。
发展骨干财源。产业强,县域强。壮大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的重中之重。我们要立足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基础和现状,积极对接国家产业发展和投资政策,按照企业标准化、加工规模化和品牌流通化的思路,建立一批具有规模化和特色化的农产品基地。同时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强化产业链“链长制”,充分整合利用各类产业发展资金和支持项目,培育壮大一批“两茶一果”链主企业和上下游企业,促无税产业变有税产业、有税产业变支柱产业。我们也要树立“酒香也怕巷子深”意识,主动走出去、请进来,紧紧依托“大湘西旅游板块”的辐射力,依托“土家探源”“神秘苗乡”旅游资源,做好“旅游+”文章,建立“旅游+非遗”“旅游+茶叶”等新业态发展模式。同时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及自然资源,以核心旅游区为中心组团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快茶旅融合特色小镇建设;找准定位,启动老工业园区改造,打造全省全域研学旅游目的地。
开辟新兴财源。经济发展不能依靠仅有的财源,必须不断开辟新兴财源,才能让县域经济可持续且高质量发展。我们要以开展“实体经济突破年”活动为抓手,围绕首位产业、主导产业,紧盯三类500强、上市公司的战略投资者,充分依托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精准策划项目,专业专班招商,吸引链上企业带着资金、技术、市场来投资兴业。同时,将产业园区作为财源建设的主战场,紧紧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引导工业企业入园入统,提高亩均效益,加快园区高质量发展。同时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扶优扶强本土优势企业和国有企业,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
增加后续财源。项目建设是稳定经济运行的“压舱石”、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我们要坚持“项目为王”理念,认真研究把握中央和省、州系列重大战略机遇和政策举措,精心谋划编制一批大优强、小特精项目,积极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政府债券等政策性资金的支持,加大优质项目储备力度,力争每年实际总投资项目增速实现15%以上,提高财税收入质量,反哺县域经济发展壮大。支持“新建入规”“小升规”“个转企”,对首次纳入“四上”企业库且超过一个自然年的工业企业、新入规的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企业等服务性企业、有资质且税收达到一定额度的建筑业企业、房地产企业进行奖励,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增加更多税收可能性。
深挖潜在财源。积极抓住时机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开发利用潜在财源,使潜在的财源焕发出旺盛的活力。继续积极争取国家对不发达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延续到2025年的特殊政策,盘活土地资源,争取每年实现跨省指标交易;抢抓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机遇,依托县域丰富的森林资源,将林业碳汇变“青山”为“金山”。新设矿权出让,通过公开招拍挂大型以上矿权、小型矿权,争取全部建成绿色矿山。整合各方面资源和政策,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原则下,通过公开拍卖或授权经营方式,用活智慧停车、污水处理、渣土处置利用、矿权砂石等特许经营权,推进国有资源资产价值化项目,实现其价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