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全媒体记者 田宏贵 图/荆州日报社提供
6月15日,首届中国传媒数字发展大会暨全国百家媒体看荆州活动在湖北省荆州市举办,报业、期刊、广电、新媒体、大数据行业代表和学界代表来到荆州,在荆州这座千年古城吹响传媒数字化发展号角。
荆州是实证“楚国八百年”的中心区域
楚国公族起源于中原、民人聚居于江汉,自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存续约八百年。荆州楚纪南故城是楚国最强盛时期都城所在地,楚先民以此为中心创造了“内可与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相辉映、外可与同时期古希腊雅典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
“一城三山”实证楚都繁华。大型遗址、高等级墓葬是诠释楚文化高度的关键标尺;这两者兼备且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涵最丰富者,在全国楚境内,非荆州莫属。楚纪南故城是楚文化中具有唯一性、至高性的中心遗址,1975年,国家文物局组织实施的“纪南城考古大会战”,系统揭示出这座“南国第一大城”的文化面貌。马山墓群和八岭山墓群是具有突出代表性的楚国高等级贵族陵园,布局严谨、规模宏大、保存完好。雨台山墓群是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楚平民墓地,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荆州市已累计发掘楚文化遗址近5万平方米、楚墓葬近7000座,是探索荆楚文化、探源中华文明的考古中心之一。
“五大精品”印证楚脉千秋。荆州出土楚文物的等级和数量位居湖北前列、全国第一方阵,进一步增强了楚文化的历史信度、丰富了楚文化的历史内涵。出土丝织品涵括先秦时期全部种类,代表了楚式丝织刺绣艺术的最高水平。系列青铜器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吴王阖闾戟等是长江流域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馆藏木漆器最负盛名,“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战国简牍约占全国重要发现的80%,龙会河北岸楚简曾入选“考古中国”重大新进展。荆州楚玉独树一帜,组玉佩和玉龙佩、龙凤佩等最具楚文化特征。
“一区一带”见证楚风传承。20世纪70年代起,湖北和荆州逐渐成为探索楚文化的学术中心,一系列新发现、新成果,推动形成了关于楚文化概念、内涵、成就、地位的研究热。此后,随着楚地出土文物海外展出、楚宫乐舞全球公演、国际学术交流日繁,楚文化热在国内外持续升温。2010年,国家文物局、湖北省政府签订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共建协议,将楚遗址、楚墓葬、楚文物、楚人文保护利用纳入国家规划。当前,《荆州市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专门划定“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带”,涵括荆州大遗址全部本体,致力建设荆楚文化保护传承示范区。
着力打造楚文化走向世界的窗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长期以来,荆州市坚持在保护中传承、在发掘中阐释,大力推动楚文化对外展示交流、保护科技创新、文旅融合发展,努力让世界在荆州读懂楚文化,让楚文化从荆州走向世界。
打造楚文化对外展示交流窗口。20世纪五六十年代,湖北省文史馆荆州工作组、省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荆沙分会、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纪南城工作站等相继成立,为荆州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奠定基础。近70年来,省、市文物工作者坚守初心、接续奋斗,推动楚文化考古研究、文物展示、传播推广体系日臻完善。全市现有博物馆、纪念馆14家,馆藏文物逾21万件(套),馆舍面积近17万平方米,年均接待观众200万人次以上。荆州博物馆曾被评为全国地县级十佳博物馆、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近年来,荆州“微型楚文物展”还随我国海军“荆州舰”出访亚非欧三大洲20国,在3万多海里的航程中烙下了深厚的楚文化印记。
打造楚文物保护科技创新窗口。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是国家文物局重点扶持的文物保护综合中心和出土木漆器保护重点科研基地,实施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00余项,累计修复木漆器6000多件、竹木简牍13万枚,为24个省市90多家文博单位提供关键技术支撑。荆州市荆楚非遗传承院是文旅部支持设立的唯一以漆艺为主题的国家传统工艺工作站,清华大学等12所高校为建站单位,涵盖楚式漆艺、斫琴、淡水贝雕等18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每年吸引近5000名学生修习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文创类漆艺产品年销售额近6000万元。
打造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窗口。荆州楚纪南城大遗址保护区(荆州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是我国当前唯一以保护、展示、利用、传承楚文化为主要特色的城市功能区。2014年6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成立省级领导小组,指导确立了“世界遗产、中国品牌、湖北代表、荆州实施”的工作思路,有力推动新区开发建设快速起势。近年来,荆州市坚持国际眼光、楚文化特色、高起点定位,奋力以大气魄、大手笔、大制作打造中国文化旅游的大作品。纪南文旅区圆满实现“五年基本建成”工作目标,成功创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2019年入选“践行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最佳实践”典范案例。
加快文旅融合 推进全域旅游
神秘诡谲的楚巫、娇美婀娜的楚舞、气势恢宏的楚乐……在荆州方特《楚乐》演出厅里,观众随着悠远的编钟声,仿佛穿越了千年,回到楚国盛世。
如何促进文旅融合发展?近年来,荆州市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用大项目、好项目书写荆州文化旅游发展新篇章。
去年以来,荆街、楚王车马阵出土文物陈列馆、洈水运动休闲小镇、沙市洋码头沙市记忆文化展示馆、江汉明珠工业成就展示馆等新景区景点陆续开园迎客。老牌景区乘势拔节生长,荆州园博园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洪湖湿地生态旅游区通过4A级景区验收、松滋市卸甲坪旅游区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审;松滋九号宇宙航天探索中心、洪湖瞿家湾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荆州区龙隐湖旅游景区、公安县黄山头生态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项目建设为旅游发展开拓了新空间,提升了荆州旅游格局。2022年,荆州全年接待游客58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80亿元。
未来,荆州还将实施一批重点文旅项目,开发一批精品旅游产品,培育文旅产业发展新动能。发展夜间经济,丰富“夜游”“夜购”“夜宴”“夜演”等产品,支持做优纪南文旅区、沙市洋码头、荆街、松滋市松美滋美食城、洈水运动休闲小镇等夜经济集聚区。同时,实施重大文旅项目带动战略,推动楚肆水街、洈水运动休闲小镇等项目投产运营,加快方特二期、古城小样板等项目建设步伐,努力把荆州打造成为全国知名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