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红利既要看总量、更要看质量,既要看人口、更要看人才。向人才红利要发展动力,成为不少城市提高经济动能的突破口。
2016年,江苏省“双创人才”刘利成带领团队扎根如东经济开发区(高新区),专注于新型检测技术和新型体外诊断试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广销海外。这支“年轻”的创业团队平均年龄28岁,80%本科以上学历,超过四成员工来自外地。
同样位于该园区的迈铂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引进科技人才,建成了国内一流的滤膜、滤芯、滤器研发实验室,其研发的PES微孔滤膜,打破国外垄断。
人才引得来、留得住,与人才优惠系列政策分不开。
为促进人才回流和招引,如东实施“扶海英才”计划,每年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近50人,大专以上高校毕业生4000人左右;同时制定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综合补贴等激励措施,仅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外来人口就超过2万人。
为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少地区积极搭建人才引进平台,以人才引领驱动,支持城市现代化发展,“破题”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四川省南充市构建“产业+平台+政策”人才发展生态圈;聚焦当地主导产业,江西省弋阳县绘制人才需求“画像”,提升引才匹配度……各地多措并举,进一步挖掘人才红利的优势。
健康是每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2岁。记者走访多地观察到,不少60多岁的老年人具有知识、经验、技能的优势,主动选择在生产一线发挥余热。
临近夏收,69岁的周名玉最近每天都会去田间巡查。来自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施家陂村的他,是湖南亿泽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聘请的“田间管家”,管理200多亩农田。
据当地农业农村局粗略统计,像周名玉一样从事类似“田间管家”工作的60岁以上老人已超过1000人。
“你最近抖音里拍的那个公园在哪里呀?我也想去转转。”
“距离嘉兴不远的,回头我微信上把定位发你。”
来自浙江嘉兴的梅阿姨和她的朋友一边等着接孙子放学,一边讨论着休闲的好去处。
互联网为老年人分享生活、体验消费带来新机遇,让更多老年群体成为经济发展中日益重要的消费群体。
随着“银发需求”日益增长,不少城市推动老年医疗护理服务不断提升,文化旅游产业推出适老化产品满足老年需求,老年大学、老年教育培训机构等应运而生,因老而兴、为老服务的新兴产业遍地开花,正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