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3年07月06日

交往 交流 交融

—— 记花垣县吉卫镇螺蛳董村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谭祖武 麻胜斌

花垣县吉卫镇螺蛳董村地处湖南和贵州重要边关隘口,为明清时期湖南向贵州借居为军屯驻地,汉族姓氏达48种之多。除与之毗邻的贵州省松桃县盘石镇芭茅村同为汉族村寨外,其余贵州省的布妹村、尾巴水村、雅耳架村、过洲村、陇桶村皆为苗族村寨,是湘、黔边界典型的苗汉杂居区。

多年来,边界人民紧密相连,血浓于水,各族儿女休戚与共,亲如一家,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边界交往,共兴民族团结之业

由于历史原因,乡村集市在1952年由湖南螺蛳董村迁至贵州芭茅村,在市场管理和贴近民生上都更符合边界各民族的生活要求,对湘黔两地群众互通有无,发展地区经济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吉卫镇和盘石镇是以苗族、汉族为主的民族杂居地,民间经贸往来历史悠久。为共谋发展,双边经常开展企业联谊交流会,互通有无,促进了边界贸易的发达。比如在改革开放之初,成衣市场尚未成熟,螺蛳董村与芭茅村就利用周边赶集共同开发成衣市场,妇女在家赶制成衣,青壮年男子就四处赶集卖衣服,足迹踏遍周边20余个乡镇集市。

为促进社会治理,双边建立了联防、联打、联调、联治、联保、联谊等社会稳定工作机制,以镇级联合、村级联动、群众联心的方式,建立长效联合机制。由公安、司法、综治等干部为成员,组成联防队伍,在赶场天、周末、节假日巡防值守,加大对集市及复杂公共场所等重点地区的排查整治,加强治安防控巡逻建设,有效遏制了各类社会矛盾的发生。

花垣县河长办还与松桃县河长办按照《湘黔渝省际界河(花垣河)“五同三通,联巡联治”协作机制》要求,在螺蛳董村与过洲村交界处,携手开展莲花山水库“四乱”问题联巡联治,全面加强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等工作,落实联巡联治工作职责。

边界交流,共筑民族团结之魂

多年来,螺蛳董村和毗邻的村寨整合边界文化资源,不断丰富边界群众文化活动。

螺蛳董村与贵州芭茅村皆居于湘黔公路边,直线距离约1000米,芭茅村永利广场介于两村之间,两边村民约有100人(约各占一半),每晚相邀一起跳广场舞。遇到重大传统节日,如“二月二”“四月八”、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利用芭茅村圩场赶集,湘黔边区花垣县、凤凰县、松桃县约12个乡镇,每年定期共同组织开展各式各样的文体活动,有篮球、田径、拔河等比赛项目,以及八人秋、上刀梯、苗族武术、苗鼓、唢呐、秧歌等民间文艺表演。

螺蛳董村组建有秧歌队、篮球队,芭茅村成立有篮球协会和文艺表演队,凤凰县腊尔山镇、禾库镇、两林乡成立有苗鼓队、武术队等。自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已共同举办“湘黔边区民族团结杯体育运动会”16届。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的苗族“二月二”活动,参加人数达五六万人,仅嘉宾长桌宴就摆了1200多米,沿公路从村头芭茅小学一直摆到村尾老粮库(现幼儿园)。

这些活动,融洽了边界民族关系,促进了边界和谐,提升了边区文明,对深化民族团结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边界交融,共结民族团结之果

在上世纪70~90年代,由于贵州芭茅村一直是公社和乡镇所在地,既有集市,又有医院、粮库、供销社,还办有初级中学和完全小学,螺蛳董村看病、购物、上学等都有就近的便利,双边村民关系非常紧密,边界成为民族融合的情感纽带,成为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榜样。

螺蛳董村与周边村寨插花地约100亩,彼此互嵌式居住在一起,在生产生活上都要互相帮忙,每遇红白喜事更是不能缺少,即使远在外地务工,也要告假回村帮衬。上学为同班同校,外出务工同来同去,彼此通婚是常有的事,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兄弟村、亲戚村等亲缘关系村。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螺蛳董村民为便于做生意,可以在芭茅村插花地上兴建自己的住房,除土地产权按湖南政策管理外,其余住户义务及市场规范、卫生要求、水电价格等都按住地政策管理,加强了民族融合和团结。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工作深入开展,螺蛳董村经济联合社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等方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创收共赢,全村种植吊瓜65亩,茶叶400亩,覆盖农户163户,村民生活有了很大提高。2022年,工作队与村支两委一起谋划发展20亩美人椒种植和50亩稻田养鱼,争取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20万元,为民族团结进步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 2023-07-06 —— 记花垣县吉卫镇螺蛳董村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1 1 团结报 content_113840.html 1 交往 交流 交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