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3年07月07日

最 好 的 怀 念

○刘 伟

6月14日下午,全国各级各类媒体公布了黄永玉先生逝世的消息。消息发出后,视频铺天盖地,文章接踵而至,迅速冲上热搜榜。

回顾黄永玉一生,其经历非常复杂。他与各党派的许多重要人物都有密切的交集,不但艺术界有众多的朋友相知,与政界、军界、文化界等其他圈子里的人也有深度交往。于是成为颇具争议、褒贬不一的人物。

不屑的人说:太狂妄,有什么说什么,似乎目空一切;太有钱,北京、香港、凤凰、佛罗伦萨都有房子;太高调,到处画画、题字、开展……

喜爱的人说:“怪侠”“老顽童”“画坛鬼才”“时尚先生”……我总以为说得轻浮了些。他爱署名的“凤凰文星街黄永玉”“凤凰黄永玉”“湘西老刁民”,反而更质朴接近本意。黄永玉常说:“到外面本事用完了,回到家乡再来捡一点。”他总是将成就归功于故乡的。

黄永玉原名黄永裕。1946年,开始与沈从文通信。沈从文说:“你这个名字像是个卖布的,我给你改一个吧。”于是更名为黄永玉。沈从文在《一个传奇的本事》提及,黄永玉一家本姓张,因罪贬谪至凤凰,为避祸而被迫改姓黄。新中国成立后,沈从文唯一一篇小说《来的是谁?》,更是直呼“张永玉”。知晓这段鲜为人知的家世,便不难理解《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主角“序子”为何姓张了。

沈从文跟他说,要“爱,怜悯,感恩”。黄永玉铭记终生,《无愁河的浪荡汉子》采用这五个字作为卷首。黄永玉说:“第一,要充满爱去对待别人;第二,摔倒了爬起来,赶快走,别心疼摔倒的那个坑;第三,永远抱住自己的业务不放。我自己的成长中,遇到多少对我好的老前辈,他们帮助我,所以要感恩。而怜悯,是对待那些残忍的人。”

沈从文写黄家人,黄永玉也写沈家人。《比我老的老头》中有篇《这些忧郁的碎屑》,深情回顾沈从文及其家人的故事。2006年,我在虹桥买下这本书。这是我首次看黄永玉的文学作品。书中每一篇文章都叩打着我的心扉,甚至震撼着我的心灵——对死去的老者可以如此调侃,而又不缺深情。沈从文与黄永玉,都是湘西引以为豪的两位标志性人物。虽然出自同一古城,又是叔侄关系,两人性格却截然不同。黄永玉说:“他(沈从文)这种性格在凤凰来讲比较少,像水一样,很柔顺,永远不会往上爬。而我是比较典型的湘西人,从小靠拳头打天下。”

2022年,央视《鲁健访谈》栏目对话黄永玉,仍然可看出这种“打天下”的雄心。当时,黄永玉正筹办百岁画展。想想还要再等两年。鲁健问:“明年虚岁一百,同样可以开啊?”黄永玉自信地说:“要实打实。”2021年,他出版新书《见笑集》,开了“入木——黄永玉版画艺术展”。九十八岁的人如此用功、意气风发,真是太少见了!

黄永玉在艺术领域,几乎是全才。不仅创作国画、油画、漫画、雕塑,还撰写诗歌、散文、杂文、游记等。镜头推介的那些书,有《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太阳下的风景》《见笑集》,等等。其实没展示出来的还有《永不回来的风景》《黄永玉全集·文学卷》《大胖子张老闷儿列传》《吴世茫论坛》……这些都是数百上千万的文字。

想想看,近百岁的老人还在画全新作品,还在写《无愁河的浪荡汉子》。这种勤奋执著与100多岁的马识途(《让子弹飞》原著小说作者)真有一比。胡乔木曾赞誉:“我真羡慕你的画笔和文笔,画笔我当然没门,只有能把文章写得像你那样潇洒自如、庄谐纷呈而又一往情深,我也就乐得上西天了。”钟叔河当面评价:“你又有名、又有钱、又有好身体,难得呵。”田耳说:“我的同乡老前辈黄永玉先生艺术生命力之健旺,本身就是上天给他颁发的大奖。”

黄永玉自己则说:“我一生读和写都没有甚么意义,只是为了兴趣。”“要忍不行,还要有作为。挨了骂,受了挫,不要紧,像跑万米运动员一样,跑的姿势很难看,很苦很累,还受人指指点点。没事的,别理他,继续跑。碰到逆境、困境,还要保持从容,更不与人争、与人吵、与人闹。没必要将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这里。”“大家过正常人的生活、有正常人的思维,尤其要少说空话、大话、谎话。掩盖谎言比诚实费力多了。别人恭维活到一百二十岁。这哄人的话,连小孩都不信。其实又何必说呢?大家都说正常人的话、过常人的生活,就会少些忧愁,多些快乐。”

他在最新出版的《还有谁谁谁》序言写道:“出这本书之后到一百岁,我还要开个画展,起码还要忙三四张画,大概就没有时间再写文章了。现在离一百岁还有一年多的时间……万一活不到那个时刻,看不到自己的画展,当然有点遗憾,那是老天爷的意思,谁也帮不了忙。”

这是常人眼中那个追名逐利、简单粗暴的黄永玉吗?他仅仅是率性鲜明点,开朗快乐点,辛辣顽皮点,就该受那么多抨击与不解吗?在我看来,只要不违反法律,且不妨碍他人生活,黄永玉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难道因为你不舒服看不惯、羡慕嫉妒恨,别人就不能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吗?

今年4月1日,央视综艺频道《文化十分》栏目在万荷堂采访黄永玉。他精神矍铄,记忆不减,原本打算展出的一百幅新作,已经超额完成指标,达到一百三十多幅。对于不满意的作品,往往重新起笔再画。当大家期待“完全不一样”的百年画展时,绝不会料到这是他最后一次通过媒体分享人生。

面对死亡,向来自视极高、桀骜不驯的黄永玉强调“不要看得太重”。2018年,他接受董卿采访时说:“我的骨灰不要了,跟那孤魂野鬼在一起,自由得多。不要固定埋在一个地方。”两年前,他又以立法声明,“火化之后,不取回骨灰……希望我的骨灰作为肥料,回到大自然去……任何人不得办理各种类型的纪念活动,我的家人不得去支持或参加其他人组织的纪念活动。”这是多么通透和超脱啊!

回顾黄永玉一生,既经历了青少年时代的颠沛与动荡、中年时代的屈辱与不公,也享受过老年的辉煌与荣誉。但无论身处怎样境遇,是非荣辱从来没有动摇过做人的准则。如今,先生去矣。他带走了快乐,也留下了快乐。我们对大师最好的怀念,就是捧读他的作品,做自己想做的事,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 2023-07-07 1 1 团结报 content_113895.html 1 最 好 的 怀 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