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暑期到来,夏季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也是广大市民朋友出游的高峰期。州疾控中心特发布了7月份健康风险提示。
一、高温中暑
中暑是指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水盐代谢紊乱等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以下是导致中暑的常见因素:
1.气温:温度越高,发生中暑的风险越大,尤其是持续3天以上达到35℃的高温天气。2.人群:老年人、婴幼儿、儿童、精神疾病患者及慢性病患者更易中暑。3.场所:长期处于露天室外,太阳直晒易引发中暑。闷热不通风的室内、未开空调的车内也是经常发生中暑的场所。4.活动:高温环境下的劳动、锻炼,以及夏季露天环境下的集会、娱乐活动等。
中暑临床表现:
1.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2.轻症中暑:体温升高达38.5℃以上,伴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
3.重症中暑: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类型。
(1)热痉挛:在高温下活动期间或之后,腹部、手臂或腿部出现疼痛性肌肉痉挛,通常发生在体力消耗导致出汗失去过多的电解质时。(2)热衰竭:主要症状为眩晕、头痛、恶心或呕吐、大量出汗、脸色苍白、极度虚弱或疲倦、肌肉痉挛、昏厥,通常片刻后立即清醒等表现。患者血压下降,脉搏快且虚弱,呼吸急促且浅,轻度脱水,中心体温升高不超过40℃,无神志障碍。(3)热射病:为较危险的重症中暑,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导致机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如谵妄、惊厥、昏迷)等多器官系统损伤的严重临床综合征。
中暑预防措施:
1.合理补充水和无机盐。高温天气注意要少量多次饮水,也可以喝一些绿豆汤和淡盐水,酒精性饮料和高糖分饮料会使人体失去更多水分,在高温时不宜饮用。同时,避免饮用过凉冰冻饮品,以免造成胃部痉挛。2.加强体育锻炼,保持充足的睡眠,注意劳逸结合。3.尽量避免高温天气下室外活动,实在需要外出,做好防护措施,避免阳光直晒。不要将儿童、老人及宠物独自留在关闭的汽车中。4.户外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高温作业规程,根据气温预报,调整好作业时间。在户外作业时一定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比如戴遮阳帽,穿宽松的衣服,随身携带一些防暑降温的药品(如清凉油等)。
中暑现场处置方式:
出现先兆中暑或轻症中暑,要尽快找到阴凉的地方,解开衣领散热。喝一点水,用湿毛巾擦拭身体,并及时休息。当发现身边有重症中暑病人时,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阴凉处,平躺在平面上,必要时脱去衣物。如无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应在现场想办法尽快降低病人体温,在脖子、腋窝和腹股沟上敷冰袋或湿毛巾等。如有条件可用冷水浸泡的方法对无基础疾病的青壮年快速降温。老人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可向皮肤喷水通过蒸发降温。降温应遵循“先降温,后转运”的原则,在病人失去意识后的“黄金半小时”内进行。现场处置的同时,拨打120送医。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