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孙云合 通讯员 唐亚梅
工业,一直都是泸溪县的“金字招牌”。近年来,泸溪高新区以创建“五好”园区为抓手,立足特色产业优势,精准产业发展定位,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全力推动“五好”园区建设“快速赶超”,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发展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发展之路。
精准产业定位 凝聚发展合力
精准的产业定位是园区开发成功的关键。如果产业定位不明确,产业特色不突出,将直接影响到园区后期的发展。
近几年来,泸溪高新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泸溪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工业强县、产业富民、环境创优、民生改善”决策部署,先后完成了《泸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等四个专项规划的修编工作,对园区产业规划进行了精心谋划、科学定位,明确了园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确定了“一主一特”的园区产业定位,即围绕“精、深、特、优”产品,大力发展以铝基、铝系列精深加工、新金属等新材料为主导,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为特色,兼顾金属冶炼及综合利用、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等优势产业体系,打造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特色鲜明、空间布局合理的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发展格局。
为凝聚发展合力,该县组建了“五好”园区创建专班,县委书记、县长对“五好”园区创建工作“一月一调度、一季度一座谈”。出台了《“五好”园区建设年实施方案》《推进工业优势产业链建设实施方案》,大力推行“一条产业链、一个牵头部门、一个工作专班、一项扶持政策、一套招商方案”工作模式,高位推进“五好”园区建设工作。同时,进一步强化部门工作责任,落实“园区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健全县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实时了解企业困难,及时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注重科技创新 提升发展质量
创新是科技进步的不竭动力。如果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特色高端产品,市场也就走不远。近年来,泸溪高新区紧紧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引导园区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以科技创新推动高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引导资金专项计划。2022年,该县财政先后安排科技创新专项资金500万元,主要用于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以及电解锰、电解锌废渣综合利用。通过实施科技创新引导资金专项计划,成效开始显现。譬如,园区企业金瑞公司、鑫汇公司实现了复产,企业环保压力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缓解。
大力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积极引导企业加大创新平台建设,仅2022年一年,园区就新增省级企业研发中心3家,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达到了17家。2022年新增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家,2023年新增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园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2家。同时,鼓励园区企业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2022年园区企业研发费用达2.29亿元,同比增长43%,新增授权发明专利34件,拥有参与制定国家标准3个,园区整体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大力实施科技创新企业梯队培育工程。实行企业成长计划,建立企业“成长库”。2022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家,园区规上工业企业达到27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家,园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3家。2023年计划培育规上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
优化营商环境 激活发展动力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只有营商环境好,才能有更多外来企业愿意来投资、乐于来兴业。
近年来,泸溪高新区始终把营造最优的营商环境,作为助推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抓好、抓实。为此,制定出台了《泸溪县优化营商环境“十条措施”》《泸溪县赋权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成立了园区企业“帮代办”服务中心,推行全程代办服务,“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构建了园区“一站式”政法服务中心,配备了派出所、审判庭、检察服务室、矛盾纠纷调解室、诉源治理室、法律服务室等机构,打通了园区治理“最后一公里”。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智慧园区平台、惠普金融超市、国家电网高新区服务站等服务平台建设,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泸溪优化营商环境经验。
为进一步强化惠企政策落实,泸溪高新区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出台了《泸溪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十五条》等相关奖励政策,开展了“送政策、解难题、优服务”“纾困增效”等专项行动,协助企业融资2.7亿元,协助企业知识产权专利质押融资0.53亿元,落实企业各项退税1.12亿元。
好的营商环境极大地促进了招商引资工作。近几年来,一批批投资企业纷至沓来,一个个新兴产业项目在落地生根……泸溪高新区如同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客商前来投资兴业,良好的营商环境已然成为其发展的“软实力”、招商引资的“新名片”。
华丽蝶变,未来可期。如今,泸溪高新区已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正引领县域经济巨轮扬帆起航,稳健前行。泸溪,这个曾经的老工业基地,再次焕发出了靓丽的青春风采,其“金字招牌”也更加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