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甩掉“框框”
睡前,靠在床头翻阅一本2006年出版的《党建文汇》。内有一篇短文《甩掉框框》引起了我的注意。文中写道,湘西一青年在县城大肆炒卖“狗不理”包子,并口口声声宣讲自己绝对是天津的正宗绝传。可是花本钱宣传了一两个月,前来买包子的人却越来越少。对街的一位妇人看到这种情况,就邀了这位青年来一起打破这种“绝艺”、“讲究”的框框,并依照本地人喜好的口味,制作了“酸辣盐菜包”、“芹菜肉丁包”、“葫葱腊肉包”等售卖。不成想才一个多星期,就名声大噪,买的人天天都要排起长队才买得到呢!
掩卷想来,自己早年间真还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那时年轻。天天循规蹈矩地采拍一些正儿八经的短消息、会议新闻,时间久了真觉得有些乏味。偶然间,我们拍到了一件怪事:乡下少女翠翠养有两只大白鹅。翠翠从河边洗完菜回家,鹅就艰难地上着河坎台階,一路上都像在喊:“姐姐,走慢点,等一下我!”翠翠赶场买芋头,两只鹅也赶快扑上来用扁嘴巴帮着选大个的,引得周围的人哈哈大笑。翠翠采摘了一些野花椒摊在水泥地上晒,让两只鹅守着。天突降阵雨,等翠翠飞步从家里赶来时,只见两只鹅正艰难地用嘴拖着一朿束的稻草想盖住花椒,却反而把花椒扒拉得满地都是,翠翠赶紧抱住两只鹅心疼得直掉眼泪。我和同事守了三天把翠翠家的这些趣事拍成了一部小专题,题目就叫《无题》。没想到这部才七分多钟的纪实片,后来竟然在省城获得了特别奖。评委老师说,片名《无题》,其实主题非常鲜明新鲜,全片无一句解说,有丰富的画面语言和真实的现场音效,还用得着解说?故事里满是抓拍的细节,感人而且富有情趣。最主要的是,片子编辑似乎毫无“章法”,但另类的地方小曲似的架构却大放异彩。
再回头看《甩掉框框》。是呀,现实中有的时候,还真不能被一些传统的教条框框所束缚。试想,如果那次我们拍翠翠和大白鹅的故事,最后仍按旧模式写成为“倒金字塔”式的新闻,那会是怎样不伦不类的作品,还能获得那般的社会效果?所以,有的时候就是要敢于创新,敢于适度的标新立异,不然,哪里还会有时代的进步?
(二)说一说“规则”
我正在客厅沙发上闭目养神,11岁的小孙子抱着一本《生活笑话集》跑来:“爷爷,你看这个运动员好笨哇,竟然被一个普通人打败了!”我接过一看,文中写到,两辆小车在高速公路上不慎发生小碰撞,两名驾驶员下车就互相指责直至动起手来。高速交警发现,其中一名驾驶员正是去年全省的空手道冠军,立马就担心起另一名驾驶员这回可能要吃大亏了。谁知才一分多钟,那名运动员就被对方重重的一脚踢中下腹部,顿时就疼得坐倒在路边。什么原因?原来,空手道比赛有规定,就是双方都不准打头部和腰部以下,可是那名小伙子哪里知道有这些规则,上来就乱踢乱打,结果“冠军”只好败了。
我看完也笑了起来,抚摸着小孙子的头说:“运动员习惯了自己行业的种种规矩,今儿这种场合他哪有不吃亏的?那名小伙子可没那么多禁忌,所以一动手来就是他赢,而且还不能说他是在故意乱来。”接着,我给小孙子讲了关于“规则”的一些情况。
《三国演义》里有这么一段故事。曹操请当时的名医华佗给他治头疼。华佗经检查后提出,治这号病应立即开颅做手术,所以你得按我的规则配合我。曹操一听勃然大怒。用刀划开脑袋,这是什么规则?这不是光天化日之下要杀了我吗!不听解释的他,立马就命人把华佗斩了。
再说说当今的事。比如有同学犯了错,老师不顾有人质疑,仍要重重地处罚他。为什么?因为学校定有自己的校规啊!
大家都知道大街上要爱护公共卫生,不得偷偷地乱扔果皮、纸屑,违者将会被要求接受批评或罚款。
但是社会上也出现过一些奇葩规则。比如《文摘》上有文载,某市为了整治电动摩托车在街上乱跑行为,规定:但凡车身重量超过××公斤、时速超过××公里的,勿论新旧,摩托车一律没收并立即砸毁。
以上种种规则呀,有的叫公共规则,比如交通规则、公交车乘车规则、公共场所行为规则等;有的只能说是行业规则,比如前面说到的空手道比赛规则、华佗的行医规则和学校里的学生守则等。对于公共规则,人人都必须无条件的严格遵守。一些行业规则,在特殊场合,也应该得到大家的承认和尊重。至于个别的奇葩“规则”,制定规则的部门就应考虑其是否合法?是否有科学依据或合乎情理?
我说了这一大段,小孙子似乎听懂了一些。相信他以后慢慢也会有自己的理性思考的。
(三)帮“倒忙”
友人给我的邮箱里发来一篇短文《幼蝶是怎样夭折的》,说是很有意思。短文大致如下:一老者在草丛中拾到一枚蝶蛹,就把它小心地带回了家。春天来了,幼蝶把蛹壳拱开了一条细缝,开始苦苦挣扎。可是它太娇嫩了,任怎样努力,仍然无法破茧而出。老人急了,便用剪刀小心翼翼地将茧壳剝开,让幼虫解放了出来。然而幼蝶虽出来了,却因为翅膀还软弱无力,根本就飞不起来,没几天,幼蝶便夭折了。此时老人茫然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老人赶紧找了几本科普书来。书中写到,幼蝶在壳里挣扎,那是在锻炼自己翅膀的力量,只有经历了这样的折磨,它才能真正地强大,也才能最后振翅高飞。老人肠子都悔青了,狠狠地责骂自己的愚蠢。
看完短文,我想到了很多。
不管怎么看,老人的举动,对幼蝶完全是出于好心的。他帮助幼蝶的方法后来看虽然有问题,可当时的他是完全不可能预料得到事情的结果。好比《水浒传》里,鲁智深在黑松林里在危难时刻救林冲,那时他能想得到这次以后,林冲还会遇到更多的危难?《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从妖怪口里勇救童男童女,情况就和救幼蝶的老人一样,完全是出于一片善心,是不可能先就想得到会出现其它后果的。当然如《三国演义》里北门楼上曹操要斩吕布,吕布请坐在一旁的刘备救他。此时的刘备是有时间审慎三思的。他想到的是,吕布是反复无常的小人,救了他,以后可能会后患无穷,因此他不但不为吕布讲情,反倒劝曹操赶紧杀了吕布。
但不管怎么说,在许多危难时刻,救苦救难还应是不容迟疑的。至于救难后结果会怎么样,会不会遭人误解或反诘,事后被救者是否会有回报,这次会不会是救了不该救的人,此时都不应是施救者的第一考虑。一般情况下,能有充裕的时间让你象刘备一样可以思前想后,这样的机会是不多的。
再回到前文里,老者首先就应在人品上得到肯定,他绝对是一位好心人。说他蠢,说他爱多事,甚至说他只晓得帮“倒忙”,都绝对是对他的不敬。难道为了不出现帮倒忙,就可以在紧急时刻先不施救、或都要考虑周全了再行施救?
危难时刻,能不顾一切地勇于出手、全心救难,助人为乐永远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