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晓
友人老雷在城市里开的简朴书店,已伴随这个城市的读书人10多年时光。
我与老雷的友谊,也是通过书店里的书打开的。这些年,我在老雷的书店进进出出,看着他的青丝染上白霜,看着他清澈眼眸堆起眼袋。
老雷的书店附近是一个菜市场。菜市场里,人声鼎沸,烟火漫卷。一天,我在老雷的书店里翻阅张岱的《夜航船》,一只鸡突然扑腾着跳进书店里,后面一个人拿着刀追赶其后,嘴里念念有词:“逮住它,逮住它!”那只蜷缩在书店里的鸡,最终被持刀人捉住,去了它该去的地方。
在城市里,有两处地方袅袅沸腾着世间鲜活气息。一处是书店,它传递着内心丰沛的情感,一处是菜市场,它散发着烟火滚滚里万千食物的味道。
作家汪曾祺以写美食闻名于文坛,他是一个地道的吃货,也是一个接地气的烹饪好手。他在逛菜场时这样写道: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菜市场里,装着一座城市的众生轨迹,撩拨口舌之欲间,不动声色展露着人间气息,市井烟火才是生活的底色。菜市场里,有新鲜碧绿的蔬菜,香气扑鼻的瓜果,活蹦乱跳的鲜鱼和丰满肥硕的鸡鸭。在成都,有一条路叫做春熙路,那里有许许多多的小吃摊铺:龙抄手、钟水饺、赖汤圆、夫妻肺片、担担面、甜水面、双流兔头、牛肉锅盔、钵钵鸡等,空气中咝咝地窜动着的美食香味,让人垂涎欲滴、欲罢不能。
在成都这座美食之都里,书店同样也星罗棋布。5年前,成都荣获“中国书店之都”的美誉,这座都市共包容着3500间书店。林立的书店,藏于成都街头高大的银杏树间,让一座都市的暖流熨帖人心,灵魂也有一处归宿的港湾。
一个城市里的菜市场,能够打开一座城记忆的味蕾。那些节日里风尘仆仆归家的人,在一盏灯下相聚,舌尖味蕾享受着菜市场里食材的炖煮蒸炒,食物的气味里也浸润着亲人的体温。而书香漫漫的书店,打开的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内核,赋予漂泊的心灵一个安妥家园。
那年我去杭州,在波光潋滟的西湖畔遇见一家书店,这家书店以丝绸书籍为主题,装修古典清雅,宛如烟雨西湖边徐徐打开的一幅水墨画。在流连于这家书店时,看见了一幅“读书就是回家”的广告语,纸墨清香中,我伸开手,如鸟儿的翅膀扑向书墙,感觉书香瞬间沁入了我的心脾,令人瞬间神清气爽。在杭州城里,竟还有这样的书店,在网络时代的冲击之下,它们如遒劲大树的根须,牢牢扎根在这座城市的土壤里。离开杭州的那个夜晚,我在这家书店门前默默鞠了一个躬,向这座钟灵毓秀之城表达诚挚的敬意,它的书香,成为我思念的一部分。
在浙江余姚一家叫梁弄的菜市场,有一位女菜贩,名叫陈慧。她在菜市场卖了17年的菜,她喜欢这个连接大地雨露预报人间冷暖的地方。菜市场里,人们唤她做“阿三”。“阿三”的菜铺里,除了瓜果蔬菜,也卖生活角落里需要的小东西,如:砂锅夹、苍蝇拍、马桶刷、蚂蚁药、做衣服的顶针、打肉的锤子、镰刀、鱼刨子、暖瓶塞、指甲刀、杀鸡刀……菜市场里的人生百态,真实粗粝的生活,让陈慧用文字书写出了两本深受读者追捧的书,一本是《渡你的人再久也会来》,另一本是《世间的小女儿》。在卖菜生活之余,陈慧租住房屋的窗户可见青山隐隐,涓涓溪水声流进了小屋,也流进了她的心房。上百篇菜市场的故事从她的心房里潺潺流出,她用五味杂陈的生活输入和不加修饰的文字输出,记录一丝一缕的柔情,记录一点一滴的感动。在菜市场里,“阿三”一块钱一块钱地挣着,在灵魂匍匐的书写里,她一个字一个字地书写着,构成了一个女菜贩丰沛阳光的生活。有一次,她被出版社拉到书店签名售书,读者们望着这个卖菜女子,手指上是厚厚的茧子。一个在菜市场里谋生的渺小微微之人,在书店里也有着自己精心创作的书籍,万千人生都有着闪闪发光的地方。
菜市场,是城市的粗布棉袄,蒸腾着人间的冷暖气息;书店,是城市的锦绣丝绸,铺展开人类精神世界的充沛丰盈。两件衣裳披在城市身上,一半书香,一半烟火,散发着最宜人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