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跃文先生《我的乡村文学叙事》泸溪分享会现场。
◀王跃文先生主讲《我的乡村文学叙事》。
《团结报》记者石健:您的 《家山》时间跨度这么大,人物这么多 , 线索这么复杂,让我想起了 《 红楼梦》和 《百年孤独》,您是怎样处理这个问题的? 王跃文:《家山》呈现的是一个乡村人们生息与共的生活原野。小说里有各种家庭,有大户人家,有佃户人家,有贫困人家,我在写的时候,对不同的家庭之间心里是有谱的,在写的过程中慢慢去调整。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故事,各个家庭、各个人物之间建立了关联,这种关联都是生活原有的样子。从表面看上去小说是没有连贯的,但内在的连贯是有的。比如《家山》,是以村子为表达空间的,偶尔出去一下马上回到这个空间,故事基本是在沙湾和旁边的村子,这也是中国传统小说的经验。《红楼梦》发生那么多的故事,基本都是在荣国府,用空间和时间去构筑故事,让所有的故事紧密地在同一空间去展示,这是一种内在的联系。
文学爱好者胡建中:聆听了您的讲座,让我进一步认识到家国情怀的重要性,在这里我想向您请教,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乡土文化变得越来越式微了,根据你写作《家山》的经历,对泸溪本土作家创作上有什么样的指点? 王跃文:《家山》出版以后,很多朋友都说到乡村发展的变化,说到乡风习俗的传承,说到怎样建设我们的家乡。我认为,时代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且必须向前发展,很多旧的风俗失去了,我们再要想去恢复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但是作为文化精神,还是可以去完成,可以与时俱进的。比如说,《家山》写的是1927年到1949年的乡村历史长卷,可以为新的乡土文学提供精神资源和文化资源。现在的乡村生活表现对我来说也是个新课题,我也好多年没回到我的家乡去了,现在的乡村邻里之间关系是怎么样的,对我来说也是陌生的,以后我要写,也是要回到我的家乡去,像周立波回到他的清溪一样,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泸溪的作家们也要这样,扎根基层,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去了解生活,用扎实的笔力去书写时代。
文学爱好者刘阳:我在创作中会遇到一些困惑,请教王老师如何固定自己的创作风格? 王跃文:一切都不刻意,这跟自己所具备的文学素养有关。当你对各类风格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不会想到你会是在学谁,也不会想到是在创新,自己的风格就会自然形成,不用刻意去寻求。比如读我的《国画》《大清相国》,再去读我的《家山》《漫水》,它的风格就是不一样的。面对不同的生活,应该用什么样的手法来表现,这是由作品本身的需要来决定的,不用刻意去追求自己想写成怎么样的风格。
泸溪县白沙小学《团结报》校园小记者站小记者邓棋月:您写了那么多的好文章,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秘诀吗? 王跃文:文学创作上的秘诀就是多看多写。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你的心里就有了好作品的样子,比如好的散文是怎么样的,好的小说是怎么样的,看多了你就有了鉴别能力;同时,你在创作中心里就有了标杆,比如说读了《红楼梦》后,你就会萌生出写小说就要写成《红楼梦》这样的样子等等。其次是要多写,在写作的过程中多学习,从短文章到长文章,在学习写作过程中循序渐进,锻炼和积累,这样就会越来越好。
泸溪县白沙小学《团结报》校园小记者站小记者苏星豪:您在写作时对自己有什么要求吗? 王跃文: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很高的,我搞文学创作不是一个交差的心理,而是认认真真,抱着一定要把它写好的心理去完成创作。
本报特约全媒体记者 胡灵芝 通讯员 邓和生
编者按
“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去了解生活,用扎实的笔力去书写时代。”7月2日至4日,受泸溪县邀请,著名作家王跃文先生携新作《家山》来到该县,与基层文学爱好者分享《我的乡村文学叙事》。与大家互动交流乡村文学创作心得,畅谈文学创作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其间,王跃文与当地文学爱好者一起开展了“走进家山家水、助力乡村振兴”主题采风活动,先后来到和美五果溜、“湘西第一村”马王溪村、“仁孝岩门”以及沅水画廊,考察当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经验和故事,寻找文学创作灵感和素材。本报采撷其中部分,以《特别报道》的 形式予以刊出,以飨广大读者,敬请关注。
7月2日下午,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著名作家王跃文携新作《家山》应邀来到画里泸溪,与当地文学爱好者一起分享《我的乡村文学叙事》。
王跃文从创作初衷、主要家庭及人物、创作特色、时代意义和名家评论5个层面剖析了《家山》这部作品。“《家山》就是家乡,就是故乡,我的长篇小说《家山》中的家山。”王跃文透过《家山》深情地凝视着故土,如数家珍地为听众们介绍着书中的山水、人物与风俗,将小说中宏大的构筑和盘托出。
《家山》是王跃文构思创作近9年时间完成的心血力作。小说以绵密的日常生活细节,描述了上世纪前半叶南方乡村沙湾陈姓五代人的耕织生活和命运悲欢,构筑了符合中国文化传统、唤醒读者审美记忆的一种乡村生活景观,表现了乡村文化、乡村伦理下人性善恶的自然消长。《家山》既写了家乡,也写了中国;既写了历史,也写了理想,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云际会,一个民族的生生不息。该书被认为是诗意的放歌,是对时代的礼敬,对故土的深情回望,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诠释,被誉为当代文学高原上的“深山”“大山”,是继沈从文的《边城》之后的另一部“有根魂的文学”,也是中国当代文学中“乡土文学的重要收获”,入选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项目,入选2022年12月文学好书榜、《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第四季度影响力图书。
精彩的讲座结束之后,现场进入了气氛热烈的互动环节,文学爱好者和《团结报》白沙小学校园小记者们围绕乡村文学创作、如何在创作中突出特色、写作者对自身的要求等问题踊跃提问,王跃文一一作答,言辞幽默、深入浅出、引人深思。
王跃文是湖南溆浦人,出版有《家山》《国画》《大清相国》等多部长篇小说,获鲁迅文学奖、湖南省青年文学奖、湖南省文化创新奖、湖南省文学艺术奖,以及《当代》《小说选刊》《中国作家》《中篇小说选刊》等刊物文学奖。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其作品既有对现实矛盾的锐利揭示,又有对历史长河的人文发现,也有对原乡故土的深情回望,在文坛和读者中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