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延后
一直想写一篇关于故乡浦市的文章,但迟迟不敢动笔。我怕自己才疏学浅孤陋寡闻,写不出浦市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又怕自己轻佻浮躁,写不出浦市文化的灵性与气质;还怕自己不是一个专业的作家,写不出浦市的独特人文与过往风云;更害怕自己多年南漂的游子生涯,因对浦市未来的发展与方向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写不出古镇辉煌的明天。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浦市人,尽管已经在南方生活了二十五年,但依然是一口纯正的浦市话。我曾经试过用语音输入法进行写作、对话,谁知道,由于我浦市口音太重,手机显示的文字与我想表达的意思大相径庭,令我哭笑不得,就此放弃。
21 岁之前,我是在浦市度过的。小时候,因家住浦市乡下,最开心的事莫过于跟着母亲去镇上赶集。因浦市逢农历二、七场,五天赶一次,所以赶集当日,十里八乡的人群潮水般涌入,街头巷尾异常热闹。记忆中,从上庵起到浦市河边大码头,到处都是小摊小贩吆喝的叫卖声,顾客讨价还价的吵嚷声。
那个时候,浦市人相亲,男方会在媒婆的引导下,先到浦市街上约定的粉馆请女方家人吃一碗带肉丝佐料的米粉。如果双方望上眼,来电了,双方父母与媒婆之间就会产生交流互动,商榷男方应给女方多少见面彩礼,以及下一次约会的时间;而此时情窦初开、心如鹿撞的年轻恋人则会心照不宣,相约去镇上电影院看一场电影。往往一场电影看下来,彼此感情也急剧升温。
那个年代食物匮乏,肚子缺油水,每次浦市赶场,我跟在母亲后面,一看见好吃的东西,就扯着母亲的裤脚,不让她走,缠着她要买好吃的。那金灿灿的油香与灯盏糍(一种用糯米粉油炸的食品)曾是我童年记忆最深的喜爱,那两毛钱一碗香喷喷的米粉,更是让我牵挂一辈子。那时家里穷,母亲总是要把家里出产的土特产先卖掉,换回一些零钱,再扣除买盐、洗衣粉等家庭日常用品开支外,有余下的钱,然后才会给我买点零食解馋。可惜,那时我少不更事,不知父母疾苦辛酸,每次看到别的娃儿有好吃的,就缠着母亲买,母亲不买,我就号啕大哭,在地上打滚……而今,细细想起,心里隐隐作痛。
后来,我就读于浦市中学。那是一所农村寄宿制中学,条件很苦,但学习氛围很浓厚。来自附近乡村的孩子们,对知识充满了渴望,也希冀自己有一天能考上中专,来个鲤鱼跳龙门。因学校距街上不远,下午放学后,我会到古镇的街上走一走。当时,在邮电局十字街口,经常有乡下人挑着柴火和自己烧好的木炭出售,他们黝黑的皮肤,饱经沧桑的面庞,在寒冷的冬天乞求客人的表情,让我过早地体验到生活的沉重与艰苦。
初二那年,我遇到了初恋。准确地说,还不能算恋爱,友谊的成分更多一些。当时,对方在泸溪二中上学,高我一届。我们的相识非常偶然,直到现在,我都觉得这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后来,我人生太多的喜怒哀乐都与这段缘分有关。
1997 年,女友与我分手,火速嫁到浦市河对面一个隶属辰溪县某乡镇的寨子里。我对浦市除了伤感与痛苦,还有隐隐的失落与恨意。那两年,身在南方打工的我,每逢春节放假,并不像浦市老乡们急着买票返乡,我心如死灰,再也不想听见来自故乡浦市的任何消息。这种状况持续到我后来结婚才结束。再后来,孩子的出世,家庭的温暖,让我慢慢走出过去的记忆,对浦市的亲切感又悄悄地涌上心头。
旧时的浦市人,因商而富,又因富而兴教,读诗书,重礼义,讲孝道,明廉耻。站在李家书院的门前,青石门额上“派衍撰书”四个大字尽收眼底,这座建成于乾隆年间的深宅大院,是李氏家族子弟求学以博功名之所,也深藏着无数关于求知与拼搏的传奇。
其实,浦市的每一幢深宅大院,背后都有惊心动魄不为人知的传奇。在浦市开疆拓土成就大业的商贾富豪,来自四面八方,吉家大院的先祖是山西人,李家大院的先祖是山东人,江西会馆万寿宫,祖先是江西人。明清时期的浦市,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胸怀,接纳了五湖四海的商人。百业皆兴的浦市,成就了他们辉煌的事业与人生,而这些走南闯北的人中翘楚又让浦市一跃千里、声名远播。
浦市人生性耿直,热情好客。浦市的茶馆,二元钱一碗大碗茶,老板还要附送一碟花生或几颗糖果与瓜子,大家三三两两一桌,就开始摆龙门阵了。上至国家的时事新闻,下至市井街头的见闻,都在这里汇集。说的人不厌其烦,听的人津津有味。大家各取所需,乐字当头。浦市就是一杯米酒,初来乍到,很难为之所动,但若久居,必会醉倒、醉透,醉得你就像踏着了前世的烟尘。
小时候,每年端午节去浦市码头看龙舟,那真是人山人海,万人空巷。当时浦市沿河而上,到处都是码头和牌坊;江边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吊脚楼,清悠的河水是大人小孩夏天戏水纳凉的好地方。后因五强溪水电站的修建以及水灾,很多古建筑古遗迹被毁。近年来,经国家有关部门调查认定,浦市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4A级旅游景区,这个昔日“小南京”、“湘西四大名镇之首”的古镇再次启程远航,许多古院落得到修缮保护,沿河的吊脚楼更是焕然一新,古老的街道都铺上了青石板,而浦市游客中心的落成,下湾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与保护,李家祠堂的修缮一新,都让这个古镇焕发了久违的活力与生机。虽然资源丰富,但浦市旅游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这些年,也不是没有机会离开浦市。我爱人也曾与我讨论过在南方安家落户的问题,但我思考了许久,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打算。可能是在浦市生活的时间太长了,自己的言行举止都深深地打上了浦市的烙印,浦市的魂魄也刻进了血液与骨子里。那里的亲情让我魂牵梦绕,那里的乡情让我欲罢不能,那里的山山水水经常出现在梦里,那里的一草一木时时在眼前映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