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龙
泸溪县达岚镇岩门古堡寨距浦市古镇十公里,距达岚集镇两公里。明洪武年间,康家先祖从江西吉安府万安县迁至泸溪县达岚镇古堡寨,开始了康家族人拓土创业、忠孝传家的历史。明永乐二年,古堡寨建成,距今已有六百多年。
古堡寨地处武陵山深处,四围青山环抱,门前绿水轻绕,面对着一片平阔的田垄。小溪叫屋底潭溪,溪边曾有一口老井、一棵合抱的柳树,每年阳春三月,满树绿丝低垂水面,映衬着粼粼波光,码头上洗涤衣服的村妇和挑水的村人,就像一幅美丽的剪影。古堡寨的后山有一条古战壕,一片高大浓密的松林,远看去像浮在空中的大朵绿云。古堡寨墙高、檐翘、巷深,给人一种幽深的神秘感。
寨子依山顺势而建,红砂岩墙基呈椭圆形环绕着,红土砖墙与楼阁连绵,构成了封闭的外围。古堡内,以几栋马头形的风火山墙大院为核心,飞檐翘角的院落一层一层由里到外推衍、辐射开去,共有六个层次。核心层是议事厅,也就是现在的康家大院;住在议事厅边上的是曾经的古堡长官,居住最外围的是古堡曾经的守军。整个古堡分化出了不同层级、不同群组,塑造了姿态各异的空间形象和聚落景观,这在别的地方是难以看到的。
古堡内,各门庭院落不拘一格,各具特色,看似构建了私密独立的空间,其实却是相互贯通的。通过那些贯通的楼道、相连的走廊、交织的巷弄,古堡内部连通一气,身处其中,如入迷宫一般,在历史的长河里沉浸的庭院显得越发幽深。网状狭窄的巷道、高大林立的山墙、密集规则的望眼、多重神秘的门道,这些看似独立或连片的村寨,都释放出既相互呼应又对外封闭的防御气息。古堡寨与其他寨子还有一点不同,这里的粮仓不是各家分散而建,而是集中竖在一起,土木结构的粮仓还在,上面“谷积如墉”的题字依然清晰可辨;厕所也是如此,村里只有一栋公共厕所;操办白事是在一处公共的院落里;牲畜集中关在村寨边上一处;村里设有关押犯人的牢房,后来成了寨上姑娘们的绣花楼,等等。这些印证着古堡寨曾经作为军事构筑的真实存在,它是湘西苗疆边墙系列军事遗存的重要标志。历史上,明王朝为控制苗区、镇抚苗民,在苗区设立了5营18寨72哨所,形成了王朝在湘西苗区包抄控制的局面,如今仅剩了岩门古堡寨。
在岁月的积淀和历史的演变中,古堡寨不仅具有很深的军事构筑色彩,而且彰显了少数民族独有的建筑特色和浓郁的田园气息。古堡里,古树、古井、古桥梁、古驿道,沧桑古朴、宁静典雅;四合院式古民居、苗族吊脚楼、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古色古香、古风古韵;门庭院落、高墙巷弄,其构造充分彰显了传统的轴心、朝向、围合的理念,气势恢宏、构筑庄严。特别是那些院内的建筑构件上,雕刻着福禄寿的窗格,在岁月的尘埃里散发着美丽的光芒;雕刻着“秀发京兆”颜体大字的门匾,依然吸引着专家们前来解读;那些运用浮雕、透雕、刻花技法刻就的栏杆、额枋、撑拱、花牙子,依然在一些醒目、采光、通风的部位存在。古堡寨的建筑风格体现了苗汉各自独特的建筑艺术与苗疆边墙军事构建的圆满融合,是古老文化与奇丽技法完美结合的典范。
龙京沙先生曾为央视“记住乡愁”栏目组描述过古堡寨:“厅堂布局以及雕花围栏、门楣、梁头等所有的建筑结构,都蕴含着家族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了孝为先、礼为重的传统道德观念,从外进里,一路上的礼孝。”这从《康氏祖训》中也可以看出。村里珍藏有一本发黄的《康氏祖训》,里面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康家先祖康志仁在朝为官,因母亲年老患病,康志仁遂辞官回家照料母亲。母亲年老思念娘家亲人,需过河走跳岩,康志仁担心母亲颠簸辛苦,每次母亲回娘家都是康志仁背着涉水过河。受康志仁影响,二弟康志义回乡出资修建了一座木桥;三弟康志信在村里修建了一座码头。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康氏祖训》:“言百善,孝为先,昔先祖,康志仁,闻母疾,辞官回。”如今,村里白发老翁、黄发小儿均能吟诵“康氏祖训”。
康家祖先规定,每年要在寨上演一出辰河高腔《目连救母》,感怀白帝天王三兄弟千里探母的神话传说,以此形式教化后人、感化后人,行孝尽孝。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孝悌家风和邻里和善、亲友相护的文明新风遍吹古堡。康家子孙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从一出生就被无处不在的忠孝理念包裹,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事亲、尊亲很自然地成为康氏后人的自觉行为。据传,道光年间,当地官员给康家八十岁老人祝寿,送了一块“寿考维祺”牌匾,语出《诗经·行苇》,字苍劲有力、古朴雅致,既是祝贺老人寿诞,也是褒奖康家孝道家风。如今,牌匾还挂在康家大院的正厅上。
岩门古堡孝文化悠久、代代相传,现今的古堡孝风浓厚、远近闻名。寨上流传着一个“赠送棺木”的故事:解放军第四十七军来湘西剿匪,战士常永禄在一次战争中负伤牺牲,安葬时没有棺木,寨上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捐出了自己的棺木。寨上人讲:“你都这把年纪了呢?”老人讲:“他从那么远的地方来,为我们打土匪、保平安,我还在乎这副棺木啊?”令闻者动容、见者感怀。村里还有一位康启焕老人,十多年前儿子去世了,是媳妇李成香一直照顾老人,每天给他做饭、洗衣、揉背。103岁的康启焕老人衣服干净、神清气爽、身体健朗,每天晒晒太阳、看看书、逗逗孩子,去村里四处走走,享受着老年人的幸福生活,这成为寨上的美谈。如今,在古堡寨的巷弄里随处可见,村民闲适地晾盐菜、晒辣椒;老年人在树底下象棋、打纸牌,在坪场上唱辰河高腔、跳九子鞭舞;村里的小孩在一旁不停地打闹、嬉笑。
“岩门留胜迹厚重人文书一部,古堡沐春晖神奇山水画十帧。”近年来,古堡寨以孝文化为核心、以古建筑为依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弧形的环寨溪堤整齐规则;曾经的旧木桥为漂亮坚固的水泥桥代替;新修门楼高大巍峨、气象一新;堡内宅院古意盎然、巷弄整齐干净。特别是游客中心既新潮又气派,它继承了古堡文化元素又融入了现代特色……蓝天碧水里,古堡寨生机勃勃、新风劲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