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全媒体记者 胡灵芝 通讯员 侯秋琴
盛夏时节,走进泸溪县兴隆场镇密灯村众诚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白茶基地,漫山遍野的白茶树随着山势绵延起伏,茶农们穿梭于茶园里培管除草,一派忙碌景象。
近年来,泸溪县兴隆场镇以特色产业为抓手,按照兴产业、聚人才、创品牌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发展白茶特色产业,实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加工、专业化运营,拓宽了群众致富路,绿叶成为百姓增收致富的“金叶子”。
因地制宜发展茶产业
如何做到“绿叶”变“金叶”,打破乡村发展的困境?
近年来,该镇瞄准密灯村群山环抱、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富含硒元素等适合发展白茶产业的自然资源优势,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等方式,引导从事白茶产业的能人唐荣芬回故乡,成立密灯众诚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千亩白茶示范基地。
政策奖补、能人带动、技术指导,村民们纷纷加入白茶产业发展中来。同时,该镇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由公司与合作社签订茶叶保底收购协议,实施白茶复栽、新增白茶基地等项目,不断扩大白茶种植规模,形成以密灯村千亩基地为核心,全镇白茶产业蓬勃发展的大格局。目前,全镇白茶种植面积已达5000余亩,土地流转受益农户近300户,带动闲散劳动力就业200余人,盘活了农村撂荒的土地资源,用活了农村闲散劳动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在合作社打工,既能照顾家人的生活,又能获得一定的收入,帮助我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村民龙星华说。
多措并举释放“绿动能”
“开拓荒地种植白茶总面积286亩,解决了闲散劳动力就业80余人。”密灯村党员向晓明介绍。为提高农户种植白茶积极性,该镇通过“村两委带产业、党员带农户”,吸纳农业生产大户、有技术的返乡创业人员加入农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党员“领头雁”作用,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该县茶叶办定期开展“特色农技管家”下田间活动,围绕幼龄茶园修剪、施肥、除草等方面开展技术指导,传授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措施,提升茶农的内生动力,做到“授之以渔”。
聚焦白茶产业资金短缺、销售难等问题,该镇采取提供茶苗和开荒培管补贴、新建白茶加工厂招商引资等措施,投资995万元建成占地近2000平方米的白茶加工厂,打造集加工、检验、配送、销售为一体的新型茶叶加工厂,形成白茶产业全链条,近两年实现销售收入3300万元,带动群众致富600余人。
茶旅融合提升“含金量”
“看茶园景观,享采茶乐趣……”在该镇白茶示范园基地里,游客在吊脚楼里品茶论茶,游园赏景。
为提升白茶价值,该镇新修产业道4公里,持续完善茶旅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白茶示范园基地,在传统茶业基础上催生出茶园旅游新业态,助推茶旅融合焕发乡村新活力,走出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茶旅融合”新路子。
该镇既请进来开展白茶采摘节、茶艺表演、茶园观光等茶旅活动,又走出去积极参加长沙茶博会、泸溪电音节等活动,大力宣传推介泸溪白茶。同时以“茶”为突破点,打造集茶楼和销售于一体的全国性连锁型茶餐厅,推广白茶文化,促进白茶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如今,一座座铺天盖地浸满茶香的绿山,正在成为兴隆场人的“金山银山”。该镇党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将积极申报泸溪白茶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提升白茶品牌形象,进一步提高茶叶生产的绿色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向着生态宜居、产业发展、富强和谐的目标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