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端生
沈从文是一位旅行者,他边行、边观、边思、边记,给时人和后人留下以旅行见长的文章——有的是书信,有的为游记,有的成散文,有的吟成诗。于是,身为作家的沈从文如今也被称为“旅游达人”。
自古而今,有无数的人旅过游过但无记,或只记旅行片断于心里,或只小范围亲口告给身边的熟人。而沈从文与他们不一样,他游历过,观赏了,且记录下,先以心,再付诸文。这就流传了下来,穿越了时空,影响到现在。沈从文深谙文字的力量,得力于他游记得深广,加上他自身的影响力,终成为旅行达人,有其独特的成因,后人可学,也可跟进从文的行走之路,但能否如他那般成功?或许对许多人而言,只要行动过,努力过,就无憾了。
沈从文出生在湘西,成长在湘西,年轻时在湘西从军,初恋也在湘西。在他那个时代,湘西比现在的行政区要大,从地理概念看湘西,也许更契合他的认识范围。沈从文本着对家乡的历史责任感,为了能让外人更全面真切地了解湘西,他还真的写出了《湘西》这本地方民族志类的书,现已成为他散文代表作之一。设想,沈从文若无早年对湘西大小地方的游历、目睹、沉思和记忆,若无一个湘西人的自觉和担当,他的《湘西》是不会如此丰厚和耐读的。
身为湘西人写出《湘西》,沈从文达到了目的。他笔下的湘西方圆走向,宽于目下行政区划的湘西州。所以,沈从文的《湘西》人事曲折、民俗神秘、风物丰饶、山川蜿蜒、历史厚重,还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显现。沈从文以自己的读书知事、行路识物、交人学理,给后人留下难得的《湘西》。而这还只是他记录湘西的一部分,他本身就如一部大书,让人很爱读,开卷必有益。
沈从文以湘西人事、风物、标志性地点和环境为题的作品,还有不少:有的进入了他的小说,如湘西的茶峒入《边城》,怀化的吕家坪进《长河》;有的成为他散文的骨干和灵魂,如《湘行散记》《一个传奇的本事》《张八寨二十分钟》;有的为他评介湘西文化提供着核心证明,如《腊八粥》《过节和观灯》《塔户剪纸花样》《市集》……
总之,翻沈从文的书,读沈从文的文章,“湘西”总绕不过,“湘西”总或多或少与这地方的人、与外人打下照面。于是,时序轮换到今天,一个叫“研学旅行”的概念,正式诞生在今天的旅游文本里。通过它,人们又找到了沈从文书中的湘西和今人生活教育的一条连通脉络。
研学旅行主要针对我国现行中、小学生和有兴味的高校学子,城市孩子尤甚,农村学生也在跟进。研学旅行的认知源于人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读书人知行合一,认识社会大课堂,如同沈从文当年那般走进使他“永远无从毕业的学校,来学那课永远学不尽的人生了。”(引自《从文自传》)
研学旅行开启了我国教育由书本到实践的新渠道,将国家历史、山川、风物、人事变为开放的课堂,进入无数学生视野,成为课本外的活泼内容的补充,满足着孩子们的求知新思维,激发起意欲亲历的兴趣,并最终将身体融进对祖国文明成就的感知、热爱与认同层面,构成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新课堂、新方式,树立起学生的一种文化自信。
对生长在大湘西的孩子们,可以将研学旅行主题活动地方化、特色化,特别可开拓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从文研学旅行之路,成为一道新的校外教育景观——让学生们重走大师之路,感受从文当年的经历,珍惜人生和光阴,懂得一些人事道理。因而,大湘西有许多沈从文昔日走过、描写过、记录过的地方、人物、风物、故事,可让本地后辈孩子去研学,去旅行,去体验。这可以借助专门政策规定的时间,也可利用寒暑假组织主题夏冬令营来进行。
对湘西之外的大中小学生,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已经借助大中小学语文教材收录的沈从文作品,使他们多少有了认知。加之研学旅行线路在湘西的安排,孩子们的兴趣会增加。跟着课本去旅行,已成为当下一种新的尝试性教育新形态,因为做到了知行合一,课堂内外结合,孩子们喜爱,家长们支持。
因而,对大湘西教育界、旅游业界而言,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的交叉业态已经兴起。面向青少年的湘西研学旅行,主动联系上沈从文文化名人品牌资源,该如何做好这篇文化教育大文章?大师沈从文作了亲历式先导,沈从文笔下有目的地描绘,沈从文走过的线路就在这片土地上存在。那么,走好湘西的从文研学旅行之路,突显沈从文作品、沈从文经历与湘西研学的个性关联,就有赖于大湘西的有识之士、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去谋划、去经营了。
(作者为吉首大学沈从文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