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谭文超)7月20日,笔者从花垣县以工代赈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到,近年来,该县坚决扛牢首倡地政治责任,坚持把解决群众就业增收作为以工代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村集体劳务公司在政府投资类项目领域实施以工代赈,壮大村集体经济反哺群众,以工代赈工作获得国家发改委和省发改委充分肯定。2023年,全县纳入以工代赈方式项目260个,总投资19.65亿元,为村劳务公司提供就业岗位1400个,发放劳务报酬1500万元以上,促进村集体增收600万元以上。
活资源强载体。组织村(社区)开展劳务技能技术人员摸底,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劳务技能技术人员信息库12个。通过整合村集体土地、山林、厂房、劳动力、劳务技能技术等资产资源要素作价入股,组建村级劳务公司,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目前,全县共成立村级劳务公司194个,覆盖率85%。从村支“两委”中精心挑选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群众口碑好的人员担任公司董事长兼法人代表,全面负责村级劳务公司经营管理。
抓培训提能力。由县级统筹各类符合条件的培训资金和资源,结合“边城人才计划”“校地合作”“乡村工匠”“乡村建设行动”、人社部门年度培训计划,开展劳务公司负责人业务培训,提升劳务公司负责人管理水平和骨干力量技能水平。由乡镇组织施工单位利用自有场所、机械设备、技术骨干等资源,通过现场手把手教学演示、以老带新以工代训等方式,培训泥水工、安装工、普工1200余人。通过邀请州县专家授课、开展技能比赛等方式,先后开展扎钢筋、支模、电焊等技能培训21期(次)。
善经营促增收。对以工代赈项目、技术要求不高、单个项目投资额在100万元以下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等项目,优先考虑项目所在地的村级劳务公司组织实施,助其度过“哺乳期”、赚取“第一桶金”。充分挖掘政府投资工程项目主体工程及附属临建建设、工地服务保障、建后管护等方面的用工潜力,组织劳务公司主动对接承揽尾矿库治理附属沟渠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附属挡土墙工程、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工程,吸纳公司员工就业增收。引导公司成员通过帮扶车间稳定就业、公益性岗位兜底就业等渠道,重点保障防返贫监测对象、易地搬迁安置群众等特殊群体,确保困难群众增收,实现稳定脱贫。推广“公司(集体)+农户”合作新模式,由公司负责农资供应,农户负责土地及劳力投入,除集体受益部分外,其余农产品均由公司按市场价统购统销。
建机制促共享。争取中央、省级预算内以工代赈资金1100余万元,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就业专项资金2.7亿余元。通过政府官网、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介和村务公示栏、村广播等传统媒介相结合,及时宣传以工代赈政策,公布项目信息、用工信息、报酬发放情况。开通务工者申诉渠道,提供法律服务。规范公司、施工单位与员工劳务报酬发放途径。严禁拖欠克扣劳务报酬、弄虚作假发放台账。公司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经济联合社成员享受集体经济产业全部收益,公司统筹收益并将之用于再生产或设置公益性岗位、奖励、补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