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3年07月25日

追寻心中完美的“圆”

—— 读罗翔《圆圈正义》

周玉萍

《圆圈正义》的作者罗翔,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刑法学研究所所长。《圆圈正义》是他的一本随笔集,分为《圆圈正义》《何为榜样》《道德谴责的打开方式》等7个章节,共49篇文章。文中记录了作者作为一个“法律人”,对社会热点事件、历史经典案件的认识和评价,在一些重要场合发表的讲话和书信,以及基于自身经历的一些感悟和思考。《圆圈正义》从法律的角度出发,而不限于法律的角度,探讨道德也探究人性,充满思辨色彩,有思维的深度,也有视野的广度,能够给喜欢思考的人带来无限启发。

首先是关于法律。在一般人的眼中,法律是经过多层审议的法律条款,严密冷峻,具有强烈的尊严感和神秘感。阅读了《圆圈正义》,才懂得法律产生、发展、执行的过程,都离不开有血有肉的人,也离不开复杂鲜活的社会现实。书中列举了南宋时期岳飞被“莫须有”的罪名遭受刑罚;“严打”期间醉酒青年在路边小便被判处15年徒刑,并被送往新疆劳动改造的反面案例;几年前因不规范执法导致“嫖娼者”意外死亡的“雷洋案”等等,说明法律从旧时存在于统治者心中秘而不宣的神秘法则,变成了如今公开明示、准确可行的法律条文,这就是一种进步。法治是走向政治文明的途径和标志。

其次是关于道德。道德是法律的源头,是人类对于完美人性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判断,是人间永恒的正义,是社会约定俗成却无法简单定义的行为准则。道德比法律的标准高,也更加宽泛。关于道德,人们更熟悉接近,也更喜欢发表自己的观念。面对同一事件,因为道德价值取向不同,人们往往会产生分歧,输出迥然相异的观念,且一时难辨其高下。

书中列举了摄影作品《饥饿的苏丹》的拍摄过程,远赴他乡拍摄的摄影师,镜头里的兀鹰盯上了极度瘦小的饥饿女孩,视觉效果非常震撼。拍摄大作的难得机会摆在面前,两种价值选择也摆在摄影师面前——先救女孩,还是先拍照片?救了女孩,惊人场景不可再现;先拍照片,女孩要被兀鹰袭击……摄影师选择了按下快门,创作出举世瞩目的作品,完成了“摄影师”的使命,却遭受着道德谴责。后来,摄影师选择以自尽的方式向世界致歉。

人性是什么?向往真善美是人的本性,趋利避害也是人的本性;同情弱者是人性的一面,攀高踩低也是人性的一面。

在社会群体事件中可以看到人性的复杂,在个体的人中则能够看到人性的多面。好人可能有邪恶的一面,坏人也可能有善良的一面。书中,罗翔写到了两位伟人的另外一面:一是卢梭,写出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表达对人类的爱,却把自己的五个孩子送往孤儿院,很少过问;另一个是罗素,世界级的人类导师,他主张人人平等,却从未放弃伯爵的头衔,他主张男女平等,鼓吹的女权主义论调却成了他拈花惹草、处处留情的便利。

世界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也不是一成不变,即不像正面报道那样处处阳光灿烂,也不像黑道影片那般黑云密布,更不会像数学题那样有绝对标准的答案。作为一个普通人,无须扛起拯救世界、推动人类文明前进的大旗,但也要认清现实。只有看清世界的真相,才能深刻逻辑地思考,才能建立更加客观、理性、牢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既不被粉饰的太平欺骗,不被隐藏的邪恶伤害,也不因为观念的芜杂喧嚣而迷失自我,失去对世界的信任和对生活的希望。

什么是正义?罗翔以画圆进行类比:一种人随意乱画一个图形,信誓旦旦称之为圆;一种人认真手绘,无奈就是画不出完美的圆;一种人借助仪器画出了规整的圆,却陶醉自恋,反而离完美的“圆”越来越远。因所处时代、所占角度的局限,世界上的很多至理名言仅仅是对于世界的一种偏见。没有人能够画出绝对完美的“圆”,但并不妨碍我们追寻心目中的“圆”。求学问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为了走出地域、血统、国族、爱好、阶层等等形成的偏见,不断接近心目中的正义和真相。

--> 2023-07-25 —— 读罗翔《圆圈正义》 1 1 团结报 content_116941.html 1 追寻心中完美的“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