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溶江中学2116班 杨天祎 指导老师 吴璟
小石潭,位于湖南永州,因柳子厚《小石潭记》而得名。我慕名而去。
与想象中不同,小石潭在当地并不算一个热门的景点,甚至不是“景点”。我来自凤凰县,那里旅游业很发达,各个景点都有不同的导游绘声绘色地讲解,都有各色的路牌指引,都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参观。而在小石潭,没有导游,游客也鲜有,更不用说路牌了,连找到小石潭的路,都是问了好几个当地人才打听到的。小石潭似乎与千年前一样,仍是鲜有人迹。
与想象中不同,我看到的小石潭,不似《小石潭记》所绘之景。先至西小丘,只见那里平坦如席,全无小丘之样。再前行百二十步,水声隐约,以为小石潭将近,却看到如此一幕:一根一根竹子勉强东拼西凑成一丛一丛竹林,无需“伐竹取道”,便可一睹小石潭芳容。今之小石潭,与柳子厚笔下的《小石潭记》大相径庭,它只能称作是“溪”,而不是“潭”。顾名思义,“潭”是围水而成的,而它是直直向东而逝。至于潭中游鱼,更是不见踪影,难觅当年“皆若空游无所依”之情境。四周屋舍排排建起,更有炊烟袅袅飘去,当年的“寂寥无人”已成如今的“屋舍俨然”。千年前若是此般,柳子厚还会著有《小石潭记》吗?
虽有异,但仍有余韵与想象中相同,小石潭仍着《小石潭记》之色彩。虽无小丘,但有篁竹;水声,虽小,但可闻;小潭,虽异,但清冽;游鱼,虽无,仍乐之;岸势,虽平,仍悠远;小石潭,似不同,实相同。今古小石潭之差,一是因为时间——所谓沧海桑田,必然对小石潭产生改变;二是因为柳先生自己的思想独到,使一切景色皆着柳宗元之色彩。或许,千年前的小石潭与现在差异不大,有同一池水、同一棵树、同一块石,但在心有自我之境的他来看,它们都是自己心境的写照。正如他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永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是下不了那么大雪的,那此境是从何而来?答:从心中而来。读《小石潭记》是游柳子厚先生之心境,而游小石潭是游我之心境。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我,心境平和,怡然自得。
游完,便回了住处。不久开学,一次课前朗读“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我仿佛初见小石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