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3年07月27日

浦市吉家祠堂“留壁诗”传抄记

浦市吉家祠堂,曾为国民党陆军监狱所在地。姚 雁 摄

文/刘朝玲 图/姚 雁

一九五九年冬,我在泸溪二中读初中二年级时,听语文老师说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陆军监狱,曾迁址浦市吉家祠堂。在吉家祠堂的墙壁上还留有服刑人员写下的抗日爱国诗篇。出于好奇,在一个晴朗的星期天,我邀约几个同学前往,想看一看吉家祠堂在什么地方?那些“留壁诗”是否还在?有多少首?何人所写?

吉家祠堂很好找,我们上午九点多钟从学校出发,沿着浦市正街笔直往上走,一个多小时后就到了。吉家祠堂坐落在浦市南端上庵通往浦溪的吉家台大路边,是一栋四合院窨子屋。那时祠堂没有住人,也没有专人看管。大门关着,但没上锁,一推就开。走进去,里面很冷清、破旧,散发着霉味。我们在祠堂里转了一圈,发现靠后边房间的墙壁和板壁上散落着不少文字。少数地方已有些模糊,仔细辨认才看出是一些诗句。大约有二十多首,作者的姓名不详,大多署“难者留壁”,只有文军、刘永贤两人署名。

那时我们都很年轻,根本没有保存历史文化的意识。看了那些文字 ,虽然逐一进行了辨认,但没有全部抄录下来,只记下几首自认为写得好的作品。

看完留壁诗已近中午,我们玩了一会就回学校了。这是我第一次直接接触到吉家祠堂的留壁诗。

回到学校以后,因为忙于学习,关于留壁诗的事很快就淡忘了。但有几个问题总是在脑子里环绕,挥之不去,总想把它弄清楚。如:国民党陆军监狱为什么要迁往浦市?什么时候迁来的?什么时间迁走的?关押过什么人?等等。

参加工作后,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通过阅读泸溪县史志办和县政协办所编印的文史资料才慢慢把这些问题搞清楚。

那是在一九三八年秋,武汉前线吃紧,抗日战争处于艰难时期。国民党军政部陆军军人监狱从湖北撤离,迁往湖南桃源县甘山寺。紧接着南京、徐州、江西等地的军人监狱也先后迁到桃源。监狱合并后更名为“军政部联合军人监狱”。一九三九年春,军人监狱再次从桃源迁到泸溪浦市。因犯人过多(最多时达700多人)一处地方难以容纳,于是分别关押在浦市天后宫和吉家祠堂两处地方。一九四二年,监狱再次更名为“军政部湖南陆军军人监狱”。陆军军人监狱迁驻浦市整整七年,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于一九四六年春夏撤离。犯人按籍贯,归属各省陆军军人监狱。湖南籍犯人迁往长沙市。

陆军监狱隶属国民党军政部和军统局直接管辖。被关押的服刑人员主要是国民党军、政、警、宪、特中的违法人员,以及国民党军队中的进步军人、起义将士、反蒋军官、共产党人等。他们在吉家祠堂的墙壁上用毛笔留下了许多诗篇。

到底吉家祠堂留下多少诗篇?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泸溪县政协所编的文史资料抄录只有三首。同期县史志办编入第一部新《泸溪县志》的留壁诗只有五首。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看到的大约有二十多首。也许他们只是选录。那么能看清的留壁诗到底有多少首呢?我总想再去吉家祠堂看一次,把那些能看清的诗篇都抄下来,作为历史文化资料留存于世。但苦于工作地离浦市太远,基层工作又很忙,实在抽不开身。所以这个愿望一直未能实现。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间距初访吉家祠堂已经过去三十年。一九八九年冬我调往浦市化工总厂任职。可巧浦市化工总厂的厂部设在泸溪二中的旧址上,而我上班的办公楼和居住的厂部招待所就是老二中的食堂和礼堂一带。当我一踏入浦市化工总厂的大门,就觉得再访吉家祠堂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开始做计划、选时机。

为了能够顺利、准确地传抄吉家祠堂留壁诗,我特地邀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在浦市工作过的两位同事和我一起前往。他们都曾抄录过留壁诗,可惜抄件后来散失了,但是内容还记得一些。

也是一个晴朗的星期天。我们三人步行至吉家祠堂。吉家祠堂和三十年前一样,没人住,也无人看管,推开大门一看,冷清、破败,露天处的地上长着青苔,还见一些破瓦片掉落在地。我们直奔写有留壁诗的区域,一看还好,诗句没有被人为破坏过的迹象,大多数还看得清,只是年代久远,少数地方比原来更模糊一些,个别字词已无法辨认,只能按上下文的意思补正句子。有些地方原本就看不清句子,无法补正。我们抓紧时间对诗句逐一辨认、抄写,花了整整一个上午,才把能辨认的诗句抄完。

辨诗、抄诗很辛苦,但我们很高兴,因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完成任务后,我请二位同事在厂招待所吃中饭,对他们表示感谢。因为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留壁诗的辨认、抄写可能没有如此顺利。许多看不清楚的字句都是根据他们的回忆、互相应证确定后,进行抄写的。如佚名的《无题》一诗第一联,有好几个字看不清,根据他们的回忆,才连接成句。

后来,我抽空将抄录的诗稿进行了一次分类整理,那次探访吉家祠堂留壁诗,弄清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留诗数量:总数约22首。其中有4首只余零散的字词,无法成篇。有18首通过辨认补正可成篇。18首中较完整15首,缺句2首,缺字1首。

二、写作时间:从标注看,多数篇章标明时间为民国三十五年三、四月,或民国三十五年春。民国三十五年是公历一九四六年。从内容看,有“打倒日帝”“吊希魔”等。所以推断留壁诗作于抗日战争胜利后陆军监狱从浦市撤离前夕的一九四六年春夏之间。

三、作者人数:标作者姓名的二人。浙东文军5首;南京刘永贤3首。标“难者泣吾”3首。标“浙东难者”4首。只写时间不标作者3首,其风格基本相近,应为一人所作。以此推断18首留壁诗作者应为5人。

搜集整理泸溪境内历代各类诗词,原本是一种爱好,后来产生了将搜集的作品进行选编结集的念头。二零一二年我着手主编《泸溪历代诗词选》时,按照选诗的几点要求选出留壁诗八首入编。该书于二零一七年经“线装书局”正式出版。留壁诗得以存世。

后来,我觉得就传抄留壁诗的事应该写点什么作个纪念。于是就写了以上这些文字,并附四首《留壁诗》于后,是为记。

浙东文军(作者)

叹零丁

生死遭逢患难经,干戈落落残月星。

肩荷枪弹艰危甚,身世漂浮如雨萍。

铁窗含冤望铁窗,零丁抱屈叹零丁。

英雄自古谁无死,独恨丹心不垂青。

难者泣吾(作者)

偶成

满天峰火忾同仇,赤血男儿为国忧。

露宿风餐长久卧,横戈马革满荒丘。

疏星暗月半无有,荒院轻风兰芷幽。

一夜蛙声不停唱,仿佛为予呼自由。

(民国三十五年四月一日出狱前夕)

浙东难者(作者)

留壁(二首)

(一)

大江南北少年游,二十从戎夏复秋。

劳碌风尘星戴月,无功有过咎何由?

(二)

从军原不为封侯,教战那能作楚囚?

脱却军衣空对月,徒增白发吊荒头。

春夜偶感(二首)

(一)

拍案疾声呼老贼,日报何成岳家仇。

是非未明金牌击,断送丁生一段秋。

(二)

夜半雨初晴,春蛙裸体鸣。

寤寐梦中忆,渺渺到天明。

(民国三十五年四月)

--> 2023-07-27 1 1 团结报 content_117050.html 1 浦市吉家祠堂“留壁诗”传抄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