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远湘
我估计很多人对“闷罐车”有点陌生,“闷罐车”就是对铁路棚车的俗称。棚车是铁路货车中的通用车辆,用于运送怕日晒、雨淋、雪侵的货物。
棚车有时也用于人员的运输,我就有一段乘坐了近20小时“闷罐车”的特殊经历。
46年前,我们40名衡阳籍新兵,某日下午5点多钟从衡阳兵站登上“闷罐车”,前往驻吉首部队服役。
记得当时乘坐的“闷罐车”与现在的集装箱相似,可能稍长稍宽些,不同的是在车箱中部位置开了个3米左右的推拉门。在接兵部队首长引领下,我们全都上了一节“闷罐车”。车箱内既没座椅,也没有灯光,如果将门关上,伸手不见五指。
全部登车后,接兵首长在“闷罐车”的大门口拉了几道绳子,以确保安全。尔后,宣布了本次行程的相关要求,首长说:因国家还不富裕,我们乘坐的交通工具有些不尽人意,途中会有点辛苦,大家要有思想准备。背包就是大家的座椅,晚上打开就是卧铺;途中用餐,压缩饼干管饱,各自带的水要计划着喝,途中没有补水条件;小便时,抓住门边的绳子自行解决;如要大便,先报告,然后安排两名战友各拉一只手,以保安全。
简明扼要的几点要求宣布以后,大家面面相觑,车箱内安静了一会。首长锐利的目光扫视一遍大伙后提高几分声调问:“大家听明白了吗?”“明白!”听到大家铿锵有力的回答后,首长脸上露出笑容。这批新战友中只有2人是下乡知青,其余均是在农村长大的高、初中毕业生,不怕苦,懂道理,大家对艰苦条件能适应、不在乎,车箱里还时不时传来欢声笑语。
我们乘坐的车箱并不是直达怀化,而是由顺路的货物列车捎带着。我在似睡非睡中感觉到,当晚就被甩站两次,每次甩站后均要停靠一小时左右,才被另一列货车捎带。第二天白天,又在一个叫大江口的车站停顿了近两小时,才被一列货车捎带到怀化“编组站”。此时,时钟已经指向了下午1点钟。400多公里路程,将我们“闷”了近20小时才到达。
跳下“闷罐车”,我们登上了早已在等候的两辆大巴车(当时吉首还未通火车)。大巴车缓慢行驶在弯弯曲曲的公路上,记得途中经过了两次轮渡,现已记不清第一次轮渡的地点和名字了,第二个是泸溪县的铁山河轮渡。沿途虽然路窄、弯多、车速慢,但相比“闷罐车”,起码能观赏风景,并能呼吸新鲜空气,大家一时忘却了旅途的疲惫。
随着汽车的行驶,距离部队驻地也越来越近,想着马上就可融入军队这所大学校,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大家愈加兴奋,有个战友还唱起了:“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紧接着大伙附和着唱了起来,顿时,车内沸腾了,哪里还看得到半点疲惫的影子!
大约下午5点钟,大巴车缓缓驶入了54317部队新兵连驻地,车辆停稳后,大家兴高采烈地依次下车,受到了先我们一天到达的常德籍新战友的夹道欢迎。
这是我人生第一次见到火车,也是第一次坐上火车。谁能想到这两个第一,竟然是与“闷罐车”结缘。
人生弹指一挥间,几度春秋到晚年。46年前的这段特殊的“旅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