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杨
长安,这个古老又熟悉、遥远又亲切的城池,它承载的那一段历史厚重辉煌,如长河般浩浩荡荡,呼啸而来,席卷这个盛夏。影片《长安三万里》将这个古老的都城以及其背后的故事,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谁能不爱唐朝?谁能不爱唐诗?那个恢弘壮阔、万国来朝的盛世,那个文采风流、群星荟萃的时代。多少人对唐朝的启蒙、对文化的启蒙,就是从唐诗开始的。无论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雄浑气象,还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缱绻相思,都是我们文学的萌芽。李白、杜甫、王昌龄、高适、王维……这些耳熟能详的诗人们,在168分钟的观影里从遥远、刻板的历史书中走来,和你我一起游历盛唐的大好河山,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历经盛唐的兴衰荣辱。
长安三万里,是我们历史的距离。盛唐至今,已经过了一千多年的时光了。千年光阴,斗转星移,已是沧海桑田。生活、思想、建筑、饮食、服饰等等,时代在进步,只有博物馆、书籍中的零碎片段,让我们管中窥豹,想象千年之前的繁华盛世。而《长安三万里》,栩栩如生地复原盛唐画卷,给观众呈现一部视觉盛宴。
影片以动画的形式,将盛唐时期的长安城刻画得栩栩如生。每一个细节都精心打磨,每一帧画面都充满了艺术的美感。不同于传统的历史纪录片,它在还原历史风貌的同时,更融入了丰富的想象和创新。比如,在描绘长安城的繁华景象时,不仅复原了当时的建筑风貌,更将当时的人们的生活状态、衣食住行等细节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刻画扬州夜色时,流水波光粼粼似碎月,河边更是飞花翩翩似迷梦,江南水乡风轻水软。更有塞北的瀚海阑干百丈冰,乱雪舞回风的粗狂苍凉;梁园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乡野闲适……从南到北,由东向西,土地辽阔、山河壮丽、奋发向上的时代气象,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
长安三万里,是我们理想的高度。盛唐是一个追梦的时代。“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是无数唐朝诗人们的渴望。他们要么游历长安,以诗干谒,“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要么投身边疆,杀敌报国“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自信能在人世间建功立业,兼济天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盛唐的诗人们很狂,骄傲自负也才华横溢,不管历经多少坎坷磨难,艰难困苦,都坚信自己是天选之人,一定能够实现理想。这份底气,来自于国家的强大,来自于文化的自信,来自于时代的召唤。
影片叙事手法巧妙新颖,以高适和李白这对好友为主线,从高适娓娓道来的讲述,串联起李白精彩跌宕的一生,展现了两人在唐朝不同的人生道路和命运。两人年少微末相识,惺惺相惜,却在人生道路上有着截然不同的选择,如两颗孤独的星星,短暂交汇后,又渐行渐远。但是那交会时的光亮,却映照了整个盛唐。高适是极端的克制,李白是极致的肆意。高适两赴长安,皆失意而返,两赴边疆,蛰伏梁园数十年,终于在五十岁厚积薄发,一飞冲天。李白年少成名,挥金如土,一度在长安圣恩昌隆,红极一时,中年被贬,晚年流放,半生潦倒。但他们的心中却都有忧国忧民的情怀,有着对祖国和百姓的热爱。两者的对比中,让观众看到了唐朝多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碰撞,也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唐朝开放、包容的大国气度。
长安三万里,是我们文化的深度。盛唐于中国人,不仅仅是一个朝代,一段历史,更是盛世的象征,美好的愿景。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是绝对的富饶。“天下大同,路不拾遗”是盛唐的魅力来源,也是唐诗的生命力所在。它让唐诗穿越了千年时光,穿越了朝代兴衰,穿越了兵燹水火,也穿越了地域语言,至今生生不息,流淌在我们的基因血脉中。
影片角色塑造不落俗套,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都是那么活灵活现、生动形象,仿佛看到了千年前他们真实生活的场景。无论是岐王、玉真公主的爱才荐才,还是酒楼小二的崇拜羡慕,都让我们看到了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我们看到了唐朝伟大的诗人们朝辞白帝、夜游扬州;看诗人们记录下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看他们生活中漫卷诗书、永忆江湖;听他们悲喜时哭呼昭王、笑问客来……我们随着他们人生际遇挣扎沉浮,跟着他们喜怒哀乐或哭或笑,最最重要的是,他们吟哦而出的每一句诗,我们便跟着脱口而出下一句。当李白人生失意,举杯对月,惆怅说出:“床前明月光”时,坐在我身后的小朋友马上用稚嫩的嗓音接着“疑是地上霜”,这场穿越千年时空的对话,使我热泪盈眶。这是文化传承的强大力量,是中国古老悠久的传统文化厚积薄发的震撼力。
电影会散场,盛唐已湮灭,诗人也消逝;但诗在,书在,我们在。他们早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思想状态,甚至一代又一代的文化血脉中,我们活着,他们就活着,历久弥新。
长安三万里,长安吾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