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吴 刚
1
时下,业界很流行“X旅融合”的组词方式,这个“X”神通广大化身众多,以至于“X旅”被表述为“文旅、茶旅、农旅、体旅、教旅、商旅、交旅、康旅、工旅”等形形色色许多新词儿,让人应接不暇。
在“X旅融合”之前,是“旅游+”这个词在流行,“旅游+”又是从“互联网+”借鉴过来的。此类描述,大致离不开“跨界联动”的意思。但所跨之界,一般为经济领域内的行业边界,盖因领域相同,遵循的基本规律大致相同,能产生触类旁通、相辅相成的积极效果。
5月2日《河南日报》4版甚至出现了《廉旅融合 景中悟廉》这样的标题,突破性地将旅游业从经济领域拽入道德领域,“跨”出了新高度。
词儿虽好,关键还要看领悟到不到位。
当年很多企业赶潮流搞“互联网+”,花钱请人做了个“官网”,或者将产品挂在网上假装在卖,其实这些网站几乎从来不更新,2023年点开还是2003年第一次建站时上传的内容——唯一的变化,就是当时老版的名片上,多了“官网”一行英文,倍儿时髦,倍儿有面子。
如今的“X旅融合”,似乎也在上演相似的一幕。
在景区卖茶叶或者把茶产地申报成景区,就是“茶旅融合”;把戏台搬进景区或者把景区装修得有文化,就是“文旅融合”……以此类推,当下的各种“X旅融合”,至少有一半以上是硬性拼接的“假把式”,或者处于很低端很粗糙的程度。
2
那么,到底怎样才是姿势正确的“X旅融合”?
第一,“X旅融合”首先是一种思维模式,其次才是行为模式。这里有个逻辑上的先后顺序问题。也就是说,你首先需要有“X旅融合”的思维,再以此为基点,全面指导、规定、推动你的行为;反之,你不能因为你在景区办了一次体育竞赛,就说你是“体旅融合”,因为这一切不是你在系统理念指导下的有意为之,高情商的话可以赞你一声“妙手偶得”,其实顶多算巧合。
第二,“X旅融合”具有系统性,其实际牵涉面往往超出“X”本身。比如说,“茶旅融合”是以“茶”作为引爆点或支撑点或兑现点(“兑现”指的是以茶产品的销售实现旅游带来的流量价值),与“旅游”进行深度关联协同发展。这无疑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也不光牵扯到茶与旅——在重点打造“茶与旅”互渗式的产品和业态之外,还需要从产业布局、文明进步、民生改善等更宏观的视野出发,将政策跟进、文化跟进、品牌跟进、营销跟进、基础设施跟进、基层治理模式跟进等进行并线统筹考量。
第三,“X旅融合”关键在“融”不在“合”。合是物理性的,融是魔法性的;合促进了形态的量变,融促进了价值的质变;合是融的基础,融是合的升华——一句话,婚姻是合,而爱情才是融。
3
怎么融?
窃以为,以“让游客爽”为目标,将“X”与“旅”捏合成既继承两者原有属性、又诞生新奇属性的“玩法”,才算“融”到位了。
比如“农旅融合”。旧的玩法是植株认养、田园采摘、研学体验等,基本上都属于DIY(DoItYourself的英文缩写——自己动手)范畴,“融”了,但档次较低,属于“新手村”玩法。
高级的玩法需要创新,比如捕捞(抢鸭子、捉稻花鱼、捞桃花虫等),这个也是DIY,但是比采摘过瘾多了;比如郊野办公(城市郊区田野里,建造型奇葩的舒适平台,提供高速网络,供人办公,附近农居供应茶、咖啡、美食),实为招朋待友、卖弄显摆之圣地,“装X”指数爆表;数字化农田作业(利用VR、AR等技术实现虚拟作业、奇幻作业)或幻光农田(通过光影技术打造的农田夜游项目),倘若做得够奇幻够炫酷,那就是印钞机的代名词。
这是产品层面的“融”。
倘若在高流量景区周边农村打造上述创新玩法,然后周边所有水田都种植特殊稻种(基本农田保护),一半水田放养稻花鱼,一半水田放养特殊品种的鸭子(如永顺颗砂的“凤头鸭”),然后培育几户农民专业生产“贡米”系列产品、“苗族酸鱼”系列产品、鸭系列产品(如“乾州板鸭”,亦需创新)……直至形成一个产业闭环,再配套好公路、网络等设施,建立“手机导游”系统和相应的旅游服务机制——这是产业层面的“融”。
当然还有政策配套、文明建设、城市品牌营销等社会发展层面的“融”。
这样的“农旅融合”,爽不爽?想不想玩?
4
那么我说,“X旅融合”其实水深得很,一个没玩好就淹进去了(机会成本及建设成本),大家有意见吗?而且,“X旅融合”一点都不在乎“X”是什么,而在于你是否顺应时代特征,是否研判过客群需求,是否系统统筹通盘考量,是否创新出“非玩不可”的超级玩法——有反对的吗?
因此,一切凭常识摸后脑壳喊出的“X旅融合”,都是土司王开跨年演唱会——彭新鲜、彭闹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