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朱开朗
在很多人心中,老一辈的厨艺只存在于儿时深邃的记忆里,是永远的童年印记。我就对儿时婆婆做的蒸肉饼和外婆贴的锅盔时常挂念,每每想起,思物又思人。
家住吉首市乾州古城的吴芳女士,就将外婆的厨艺学了下来,不仅传承,更不断改进发扬,让儿时的味道常伴生活。
这便是乾州传统的鸭肉烹饪法。
“我们老乾州人不仅过年、过端午、过中秋要吃鸭子,逢二十四节气也吃鸭子。”吴芳说,“吃鸭子对于乾州人来说,就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生活习惯,我小时候隔三差五就能吃到外婆做的鸭肉。”
吴芳说,她的曾祖曾在衙门当差,常年有迎来送往的餐宴事宜,因此练就了一手烹饪技艺,尤其擅长传统乾州鸭。后来这手艺传到吴芳外婆那一代,给吴芳酿就了一个美味的童年。
乾州鸭的烹饪过程十分复杂。先以生姜大料置于油中,把锅热透,将鸭肉在锅中爆炒至金黄,加入事先备好的五花肉,再翻炒5分钟,让五花肉的油脂浸透鸭肉,一股浓香从锅里漫出。再以料酒去腥后,将菜肴连肉带汤从铁锅中转至砂锅,再将砂锅架于炭炉,用微火煨上两个小时。
“为了找到最适合这种烹饪方式的鸭子,我花了大概两三年时间,跑遍了四省市边区。”在等待小火慢煨的过程中,吴芳聊起这道菜的由来,“最终是在贵州松桃的苗王湖,找到了一家生态养殖场。他那里的鸭子生长周期约6个月,每只鸭子出笼前都会飞翔130个小时左右,这种鸭子的肉质很紧致,非常适合我们这种精雕细琢的烹饪方法。”
两个小时后,砂锅里的菜被倒回铁锅,火开到最大,开始收汁。锅铲上下翻飞,吴芳神情专注,仿佛锅里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
不久,收汁完成。看着我迫不及待的样子,吴芳笑道:“莫急,还有最后一道工序。”她把菜倒进平底锅,用锅铲理成浑圆的一堆,然后拿出芝麻、花生米等,细细地洒在鸭肉之上,再剪上一段芫荽搭配这一锅鸭肉,最后一道工序摆盘便完成了。
把平底锅架在酒精炉上,开着小火,就可以边煨边吃了。这样做出来的鸭肉滑糯、紧致,味道浓郁又有嚼头。
“如果有机会,我要拿这门手艺去申报非遗项目。因为这不仅仅是我一家的记忆,更是我们老乾州人的集体记忆,我希望把它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吴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