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杨思思
“张排葡萄,真甜!河溪乡村,真美!”8月4日,由国家商务部主办、中国电建中南院承办的“2023年阿根廷水电研修班”学员走进吉首市河溪镇张排村,在参观葡萄产业、走访当地农户、体验农文旅融合发展后,他们由衷地说。
近年来,河溪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造“以旅兴农、以农促旅、农文旅互惠共赢”的乡村振兴模式,大力发展葡萄、黄桃、文化旅游等产业,释放产业集群磁吸效应。
绿色为底,书写富民产业好“钱”景
夏末秋初,暑气未消。走进风光秀美的河溪镇,果蔬种植、特色采摘、旅游度假等业态,吸引不少市民游客走进这里,感受乡村新貌,体验田园之乐。
占地850亩的张排村葡萄产业园内欢声不断,崇明玫瑰、巨峰葡萄、金手指、夏黑等十余个品种次第成熟,游客和市民在这里边品尝、边采摘。去年,张排村葡萄产量约80万公斤,产值达1700余万元。
“我们这里的葡萄种植起步早,但之前不成气候,所以很多村民都不愿意种植,土地逐渐撂荒了。”张排村党支部书记田祖生说。为了让土地“生金”,村民致富,张排村邀请专家指导,引进了喷(滴)灌、有机肥替代化肥等生态种植模式,葡萄种类和种植技术实现推陈出新。
如今,张排葡萄凭借颗粒饱满、色泽鲜艳、味道鲜甜,深受消费者喜爱和赞赏。
“产业兴了,村民们的口袋也‘鼓’了,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田祖生说。
“河溪镇处于气候上的微生物发酵带、土壤中的富硒带、植物群落里的亚麻酸带,优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它独特的生态优势。”田祖生骄傲地说,“我们这里的产品样样好。”
近年来,河溪镇整合地域区位、资源优势,精准挖潜,在特色产业发展上形成葡萄、茶叶、香菇、香醋、白云贡米、黄桃、果醋及酵素饮料等特色绿色健康食品体系,走出一条“一村一品,百花齐放”的好路子。
文化铸魂,注入乡村振兴新动力
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也是乡村振兴的“根”和“魂”,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
河溪镇是文化古镇,风情独特,古迹交错,拥有流传300多年的正月十五钢火烧龙、农历六月六赛龙舟等传统文化,“钢龙”飞舞山城,醋香飘满全镇。
老渡口分为船渡和人渡,船渡码头形如畚箕,由青石砌成;上游长长的青苍崖壁下,即为人渡的东渡头,河溪边则是裸露大片石头的平滩。这就是沈从文先生笔下的张排村老渡口。它不光是农村改革开放历史变迁的缩影地,还是河溪镇乡村振兴的见证地。
目前,在张排村,仍能看到沈从文先生笔下描述的“码头渡船、青苍崖壁、平滩古树、齐赶乡场”的诗情画意和民俗传统,不少游客也慕名而来。
除了老渡口,在河溪镇还能看到元宵迎春民俗活动“钢火烧龙”,橘红色的钢花冲泻而出,火星打在舞龙者身上,气势雄伟的场景充分演绎出了湘西人迎难而上的精神。
近年来,河溪镇“就地取材”,充分挖掘本土自然景观、传统服饰和人文场景等元素,形成富有乡村特色的乡村文化体系。
“河溪镇还将深入挖掘以民族节庆、传统民俗、文物古迹为主的乡村文化资源,通过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丰富其表现形式,释放乡村文化的内在魅力,切实以文化自信引领乡村建设,引领乡村风尚向上向美向善,使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更加强劲。”河溪镇党委书记周珂说。
有颜有品,奏响生态旅游新乐章
“躺在草坪上享受午后微醺,或沿着河岸适意散步,还可以坐在船上观看小河流淌……”在张排村月亮岛庄园,来此游玩的吉首市民吴女士感慨张排村变化之大。
自中国电建中南院乡村振兴工作队驻该村以来,张排村成立旅游投资开发公司,采用“公司+村集体”的模式,规划建设了月亮岛,完善了太阳岛。
如今,庄园内烧烤露营区、葡萄采摘区、儿童游乐区错落有致,特色产品展台门庭若市,山水如画的庄园已成为网红打卡地。
秉持“生态立镇,环境优先”思路,河溪镇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依托特色产业拓宽市场,延伸产业链,全力打造张排村月亮岛、葡萄园千亩休闲观光基地、八仙湖风光游等一批农旅结合的第三产业。
同时,河溪镇积极探索葡萄产业+“月亮岛”“太阳岛”、“农庄 + 基地”等特色农文旅融合品牌,并成立了专业的葡萄植物园研学基地。2022年,该镇成功举办“第七届葡萄文化音乐节”,仅3天吸引游客10余万人次,创收近200万元。
随着月亮岛和太阳岛“吉首后花园”的声名鹊起,游客一拨接着一拨。良好的生态正推动当地乡村将家门口的绿水青山变作金山银山,描绘出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幸福图景。